膀胱炎主要由细菌感染、物理化学刺激、邻近器官炎症蔓延等因素引起,常见诱因包括尿路梗阻、免疫力下降、不良卫生习惯等。膀胱炎的形成机制主要有尿路感染、膀胱黏膜损伤、尿液滞留、免疫防御减弱、邻近器官炎症扩散等。
1、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等致病菌经尿道逆行至膀胱是主要感染途径。细菌通过黏附素附着于膀胱黏膜上皮,引发局部炎症反应,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治疗需使用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菌药物,同时建议每日饮水超过2000毫升促进细菌排出。
2、膀胱黏膜损伤导尿操作、膀胱结石摩擦、放射治疗等物理因素可破坏黏膜屏障。化学刺激如高浓度尿液、避孕套杀精剂等也会损伤黏膜。受损部位易被细菌定植,需使用琥珀酸索利那新片缓解膀胱痉挛,配合碳酸氢钠片碱化尿液保护黏膜。
3、尿液滞留前列腺增生、神经源性膀胱等导致的排尿不畅会使尿液滞留膀胱。滞留尿液中细菌繁殖概率显著增加,可能引发反复感染。治疗需解决原发病,如使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改善排尿,严重者需留置导尿管。
4、免疫防御减弱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会降低局部免疫力。膀胱黏膜分泌的抗菌肽减少,IgA抗体水平下降,使细菌更易定植。建议控制基础疾病,必要时使用匹多莫德口服液增强免疫,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
5、邻近炎症扩散盆腔炎、前列腺炎等邻近器官炎症可通过淋巴或直接蔓延波及膀胱。女性因尿道较短更易发生,表现为下腹坠胀伴排尿不适。需联合治疗原发灶,如使用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控制盆腔感染,配合热敷缓解症状。
预防膀胱炎需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避免憋尿习惯。女性排便后应从前向后擦拭,性生活后及时排尿。选择纯棉透气内裤,减少使用阴道洗液。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老年男性定期检查前列腺。出现排尿异常建议尽早就医,避免发展为肾盂肾炎。急性期可饮用蔓越莓汁辅助抑制细菌黏附,但不可替代药物治疗。
老年性膀胱炎可通过调整饮水习惯、局部热敷、遵医嘱使用抗生素、中药调理、膀胱灌注治疗等方式改善。老年性膀胱炎通常与泌尿系统功能退化、免疫力下降、尿路梗阻、细菌感染、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
1、调整饮水习惯每日保持1500-2000毫升饮水量有助于稀释尿液并促进细菌排出。建议分次少量饮用温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膀胱负担。可适当饮用蔓越莓汁,其含有的原花青素可能抑制大肠杆菌黏附膀胱黏膜。避免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
2、局部热敷下腹部热敷可缓解膀胱痉挛引起的疼痛不适。使用40℃左右热水袋包裹毛巾敷于耻骨上方,每次15-20分钟,每日重复进行2-3次。热敷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皮肤感觉迟钝者需防止烫伤。合并血尿或发热时应暂停热敷。
3、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细菌感染需根据尿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呋辛酯片、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等,可覆盖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使用抗生素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完成规定疗程避免耐药性产生。不可自行购买抗菌药物服用。
4、中药调理湿热下注证可选用八正颗粒清热利湿,肾气不足者适用金匮肾气丸温阳化气。中药汤剂如车前草、金钱草等利尿通淋药材需由中医师辨证配伍。注意中药与西药服用间隔2小时以上,长期服用需定期复查电解质。
5、膀胱灌注治疗顽固性膀胱炎可采用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修复黏膜屏障,或庆大霉素灌注控制局部感染。需由泌尿外科医生操作,灌注后保留药液30分钟再排出。灌注期间可能出现尿频加重,通常2-3次治疗后症状逐步缓解。
老年患者需注意会阴清洁,每日更换棉质内裤。养成定时排尿习惯,避免憋尿。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适量食用冬瓜、薏仁等利水食材,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症状反复或出现血尿、腰痛时应及时复查尿常规与泌尿系统超声。长期卧床者需定期翻身拍背预防尿路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