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水产品时需注意食材新鲜度、彻底加热、避免交叉污染、控制盐分摄入、特殊人群慎食等事项。
1、食材新鲜度选购水产品时应观察眼球是否清澈、鳃部是否鲜红、肌肉是否有弹性。腐败水产品会产生组胺等有害物质,易引发食物中毒。冷冻水产品需检查包装完整性,解冻后应立即烹饪。活体水产应在购买后2小时内处理,死亡超过1小时的蟹类、贝类不宜食用。
2、彻底加热水产品中心温度需达到90℃并持续15秒以上,可有效杀灭副溶血性弧菌等致病菌。带壳贝类需煮沸5-10分钟至贝壳完全张开,三文鱼等厚肉鱼类应煎至鱼肉不透明。生腌、醉制等非加热处理方式存在寄生虫感染风险,孕妇及免疫力低下者应避免。
3、避免交叉污染处理生鲜水产品需使用专用砧板刀具,接触后需用60℃以上热水冲洗器具。未烹饪水产应密封存放于冰箱下层,与即食食品保持隔离。烹饪过程中避免用手直接接触熟食,可使用食品夹翻动食材。
4、控制盐分摄入腌制水产品钠含量可超过每日推荐摄入量2倍,高血压患者应限制食用。即食海产品可先用清水浸泡2小时脱盐,烹饪时用香辛料替代部分食盐。熏制水产含亚硝酸盐等物质,每周食用不宜超过100克。
5、特殊人群慎食痛风患者需控制高嘌呤水产如沙丁鱼、凤尾鱼的摄入量。孕妇应避免剑鱼、鲨鱼等大型肉食性鱼类以防汞蓄积。过敏体质者首次尝试新品种时应少量试食,备好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片应急。
日常烹饪可搭配姜片、紫苏等去腥食材,食用后出现皮肤瘙痒、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建议每周水产品摄入量控制在300-500克,采用清蒸、白灼等低温烹饪方式最大限度保留营养素。儿童及老年人食用时需注意去除细小鱼刺,贝类应确认完全熟透后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