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通常由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感染、急性疾病、药物使用不当、饮食失控等原因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高血糖、酮症和代谢性酸中毒。
1、胰岛素不足老年人胰岛功能减退或胰岛素注射剂量不足会导致血糖控制不佳。当胰岛素严重缺乏时,脂肪分解增加产生大量酮体,超过机体代谢能力。这种情况常见于1型糖尿病或长期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衰竭时。患者可能出现多尿、口渴、乏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调整胰岛素方案。
2、感染因素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急性感染是常见诱因。感染导致应激激素分泌增加,拮抗胰岛素作用,同时可能因食欲下降而减少胰岛素用量。老年人感染症状可能不典型,需监测血糖和酮体变化。常见表现包括发热、咳嗽、尿频等症状,需积极控制感染源。
3、急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外伤等应激状态会促使升糖激素大量分泌。这些疾病可能掩盖糖尿病症状,导致漏诊误治。老年患者突发意识改变时需考虑酮症酸中毒可能,应及时检测血糖和动脉血气分析。
4、药物因素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药物可能干扰糖代谢。老年人合并多种疾病时用药复杂,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影响降糖效果。突然停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也可能诱发酮症酸中毒,调整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5、饮食失控过量摄入高糖高脂食物或长期饥饿都可能诱发酮症酸中毒。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可能导致饮食管理失误,家属需协助监督。合并胃肠疾病时进食不规律也会影响血糖稳定,需根据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
老年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预防需定期监测血糖,规范使用胰岛素,及时治疗感染等诱因。保持规律饮食和适度运动,避免应激和过度劳累。家属应学习糖尿病急症识别方法,发现异常及时送医。控制血压血脂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定期进行糖尿病并发症筛查。遵医嘱用药不随意调整剂量,就诊时主动告知糖尿病病史和用药情况。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通过密切监测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补液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预防感染等方式护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通常由胰岛素缺乏、感染、饮食不当、应激反应、药物使用不当等原因引起。
1、密切监测血糖每小时监测一次血糖水平,血糖下降速度控制在每小时3.9-6.1毫摩尔/升。使用快速血糖仪检测指尖血,避免因采血不当导致数值误差。血糖波动过大时需及时调整胰岛素输注速率,防止低血糖或高血糖反复发生。记录每次监测结果,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调整胰岛素用量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起始剂量为每小时0.1单位/千克体重。当血糖降至13.9毫摩尔/升时,需将胰岛素剂量减半并开始补充5%葡萄糖溶液。禁止突然停止胰岛素输注,以免酮体再次升高。皮下注射胰岛素需在酮症纠正且患者能正常进食后开始。
3、补液治疗首日补液总量按患者体重6%-10%计算,前4小时补充总失水量的三分之一。初始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快速扩容,当血糖降至13.9毫摩尔/升后改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老年患者需控制输液速度,防止心力衰竭。每2小时评估皮肤弹性、尿量等脱水改善指标。
4、纠正电解质紊乱血钾低于5.5毫摩尔/升且尿量正常时,按每小时10-20毫摩尔补充氯化钾。监测心电图T波变化判断补钾效果,避免高钾血症。血钠低于135毫摩尔/升时调整补液种类为高渗盐水。每4-6小时复查电解质,直至指标稳定在正常范围。
5、预防感染每日进行口腔护理和会阴清洁,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预防压疮。监测体温和白细胞计数,发现感染灶及时进行细菌培养。避免留置导尿管,必须留置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用抗生素需考虑肾功能状态,优先选择头孢曲松钠等对酮症酸中毒安全的药物。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恢复期应保持每日饮水2000-2500毫升,分次少量饮用。饮食采用糖尿病治疗膳食,每日分5-6餐进食,每餐主食量控制在50-75克。出院后每周监测3次空腹及餐后血糖,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随身携带糖尿病急救卡和糖果,出现心悸出汗等低血糖症状时立即进食。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每日检查有无破损,预防糖尿病足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