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可通过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饮食调理、运动疗法等中医方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可能与脾肾阳虚、湿热内蕴、气阴两虚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水肿、蛋白尿、乏力等症状。
1、中药汤剂根据证型选用不同方剂,脾肾阳虚者可选用真武汤加减,含附子、茯苓等温阳利水药材;湿热内蕴者可用八正散加减,含车前子、瞿麦等清热利湿成分;气阴两虚者常用参芪地黄汤,含人参、黄芪等益气养阴药物。需由中医师辨证后调整组方,每日1剂水煎分服,连续治疗2-3个月观察疗效。
2、中成药黄葵胶囊具有清热利湿功效,适用于湿热型蛋白尿;肾炎康复片含黄芪、白术等,可改善脾肾气虚型水肿;百令胶囊含发酵冬虫夏草菌粉,有助于调节免疫功能。服用时需避开辛辣食物,肝肾功异常者应减量,出现胃肠不适需停药复诊。
3、针灸疗法选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位,采用补法针刺配合艾灸,每周3次,10次为1疗程。可配合耳穴贴压肾、膀胱、内分泌等区域。针灸能调节水液代谢,改善肾血流量,但皮肤感染、凝血障碍者禁用,针刺后需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4、饮食调理限制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0.6-0.8克/公斤体重,优选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水肿者每日食盐不超过3克,多食冬瓜、赤小豆等利水食材。忌食腌制食品及动物内脏,尿酸高者需限制嘌呤摄入。可适量饮用玉米须、黄芪代茶饮。
5、运动疗法选择八段锦、太极拳等柔和运动,每日练习30分钟以内,以微微汗出为度。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蛋白尿,水肿明显时以卧床为主,可进行踝泵运动预防血栓。冬季注意保暖,运动前后监测血压变化,出现心悸气短立即停止活动。
中医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尿常规和肾功能,配合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若出现严重水肿、血尿或肌酐快速上升,应及时结合西医治疗。中药汤剂宜饭前温服,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不同证型需采用个性化调理方案,建议每2周复诊调整用药。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表现有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减退。慢性肾小球肾炎是肾小球滤过功能长期受损的疾病,可能由免疫异常、感染、遗传等因素引起。
1、蛋白尿蛋白尿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典型表现,尿液中出现大量泡沫且不易消散。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后,血液中的蛋白质漏入尿液中,长期蛋白尿可能导致低蛋白血症。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需通过尿常规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确诊。临床常用黄葵胶囊、百令胶囊等中成药辅助减少蛋白尿,严重时需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片。
2、血尿血尿表现为尿液呈洗肉水色或显微镜下红细胞增多。肾小球基底膜断裂导致红细胞漏出,可能伴随尿频尿急。部分患者为无症状性血尿,需与泌尿系统感染鉴别。确诊需结合尿红细胞形态检查,必要时行肾活检。可遵医嘱使用肾炎康复片、血尿安胶囊等药物,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注射液。
3、水肿水肿多始于眼睑和颜面,逐渐发展至下肢甚至全身。钠水潴留和低蛋白血症是主要原因,按压水肿部位可出现凹陷。患者需限制每日钠盐摄入,监测体重变化。临床常用呋塞米片等利尿剂,配合黄芪注射液改善水肿,严重时需输注人血白蛋白。
4、高血压高血压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有关,多数为中度升高且难以控制。长期高血压可加速肾功能恶化,需每日监测血压。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贝那普利片,或钙通道阻滞剂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合低盐饮食和适量运动。
5、肾功能减退表现为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下降。患者可能出现贫血、皮肤瘙痒等尿毒症症状。需定期检测肾功能指标,延缓进展需控制蛋白摄入,避免肾毒性药物。晚期需准备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或肾移植。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需长期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每日食盐不超过5克,优先选择鱼肉蛋奶等优质蛋白。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预防呼吸道感染。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和血压。出现水肿加重或尿量明显减少时及时就医,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