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持续高烧不退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使用退热药物、观察伴随症状、及时检查血常规等方式处理。持续高烧不退可能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免疫系统疾病、中暑、川崎病等原因有关。
1、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孩子额头、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水温控制在32-34摄氏度,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可重复进行擦拭,每次持续10分钟,同时保持室内通风,室温维持在24-26摄氏度。若孩子出现寒战或不适需立即停止。
2、补充水分家长需每15-20分钟给孩子饮用少量温开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每日总量按体重每公斤50-100毫升计算。避免饮用含糖饮料或冷饮。观察排尿情况,若4-6小时无排尿或尿量极少,可能提示脱水加重。
3、使用退热药物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布洛芬混悬滴剂或小儿退热栓。给药间隔至少4-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禁止交替使用不同退热药,用药后30分钟复测体温。
4、观察伴随症状家长需记录发热规律、皮疹、抽搐、呕吐腹泻、精神萎靡等症状。若出现喷射性呕吐、颈部僵硬、意识模糊等表现,可能与脑膜炎有关。发热伴草莓舌、结膜充血需警惕川崎病。
5、检查血常规发热持续3天以上或体温反复超过40摄氏度,需就医检测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细菌感染通常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升高,病毒感染多见淋巴细胞增高。根据结果可能需要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洛颗粒等抗生素。
保持孩子卧床休息,衣着宽松透气,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每日监测体温4-6次,发热期间避免剧烈活动。若72小时后仍无退热趋势,或出现抽搐、呼吸困难、皮肤瘀斑等表现,需立即急诊处理。退热后仍需观察2-3天,注意有无复发或并发症。
小孩得甲流高烧不退可通过物理降温、补液治疗、抗病毒治疗、对症用药、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甲型H1N1流感高烧不退通常由病毒复制活跃、继发细菌感染、脱水、免疫反应过度、并发症等因素引起。
1、物理降温使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水温控制在32-34摄氏度,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可重复进行擦拭直至体温下降,同时保持室内通风,减少衣物包裹。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配合退热贴使用,但需避开眼周及会阴区域。
2、补液治疗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或淡盐水,每日饮水量按每公斤体重50-80毫升计算。观察排尿频率和尿液颜色,若4小时无排尿或尿液呈深黄色需加强补液。可适量饮用稀释后的鲜榨果汁补充电解质,避免含咖啡因饮料。母乳喂养婴儿需增加哺乳次数。
3、抗病毒治疗发病48小时内使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效果最佳,需遵医嘱按体重调整剂量。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适用于重症患儿静脉给药。扎那米韦吸入粉雾剂可用于5岁以上儿童,但哮喘患儿禁用。用药期间家长需监测呕吐、幻觉等不良反应。
4、对症用药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滴剂可交替使用,间隔时间不少于4小时。小儿豉翘清热颗粒适用于伴咽喉肿痛症状。氨溴索口服溶液可缓解咳嗽痰粘。禁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家长需记录用药时间避免过量,服药后30分钟复测体温。
5、及时就医持续高热超过72小时、出现抽搐或意识改变需急诊处理。胸片检查排除肺炎,血常规判断是否合并细菌感染。重症病例可能需要入住PICU进行氧疗,CRP超过40mg/L提示存在严重炎症反应。恢复期应复查心肌酶谱评估心肌损伤。
家长需每日监测体温变化并制作曲线图,发热期间提供易消化的粥类食物,保持每日排便通畅。退热后仍存在1-2周传染性,应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24小时后。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注意观察有无腿痛等肌炎表现。定期接种流感疫苗是有效预防手段,流行季节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