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急救方法主要有保持患者平卧、避免移动头部、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记录发病时间、避免喂食或服药等。脑中风通常由脑出血或脑梗死引起,可能伴随言语不清、肢体无力、意识障碍等症状。
1、保持平卧发现疑似脑中风患者时,应帮助其平躺并保持头部与身体呈水平状态,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导致颅内压波动。若患者出现呕吐,需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不要随意搬动患者颈部,以免加重血管损伤。
2、避免移动头部脑中风患者可能存在颈椎动脉损伤或颅内出血,头部晃动可能加剧病情。急救时应固定患者头颈部,用衣物或软垫支撑避免扭转。若必须移动,需多人协作保持头颈躯干成直线平移。
3、立即呼救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明确告知患者症状、发病时间和当前状态。保留急救车通行通道,准备好医保卡和既往病历。缺血性脑中风黄金抢救时间为发病后4.5小时内,每延迟1分钟将死亡190万个脑细胞。
4、记录时间准确记录患者最后表现正常的时刻,这对后续静脉溶栓治疗决策至关重要。可通过询问目击者、查看手机通话记录等方式确认。若患者醒来即出现症状,则以发现异常的时间为发病时间。
5、禁食禁药脑中风患者可能出现吞咽功能障碍,喂食喂水易导致窒息。未经专业评估前禁止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出血性脑中风患者使用抗凝药物会加重病情。急救时可湿润嘴唇但避免大量饮水。
脑中风急救后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转运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意识变化。康复期应遵医嘱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日常饮食宜低盐低脂,适当补充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定期复查颈动脉超声和脑血管影像学检查,预防再次中风。
脑中风治好后存在二次中风的可能,但通过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可显著降低复发概率。二次中风与血管基础病变控制不佳、危险因素持续存在等因素相关。
脑中风患者即使经过有效治疗,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基础可能持续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控制不达标时,血管会持续承受异常压力,加速血栓形成。部分患者存在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问题,心脏附壁血栓脱落会再次堵塞脑血管。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高盐饮食会进一步损伤血管功能。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可能导致脑部供血动脉重新发生堵塞或破裂。
少数患者可能存在先天性脑血管畸形或罕见血液系统疾病。脑血管淀粉样变性会导致血管壁脆性增加,轻微血压波动即可引发出血。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疾病会诱发异常凝血,增加血栓形成概率。这些特殊病因若未针对性干预,二次中风风险显著高于普通患者。
脑中风康复后需每3-6个月复查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等血管评估项目。坚持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二级预防药物,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每日监测血糖和血脂水平,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并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出现突发头痛、肢体麻木等预警症状时须立即就医。通过综合管理可将二次中风概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