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一般不需要输液治疗,多数情况下通过口服药物和家庭护理即可缓解。若出现持续高热、脱水或进食困难等严重症状时,可能需要静脉补液治疗。
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或溃疡,多数患儿症状较轻。对于轻度症状,可通过口服补液盐、布洛芬混悬液、开喉剑喷雾剂等药物缓解发热和口腔疼痛,同时保持清淡饮食和充足休息。家庭护理中需注意隔离消毒,避免抓挠皮疹。
当患儿因口腔疼痛拒绝进食饮水导致脱水,或持续高热超过3天时,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或并发症。此时医生可能建议住院并给予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等静脉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平衡。重症病例若合并脑炎或心肌炎,还需使用甘露醇注射液等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
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尿量和体温变化。若出现嗜睡、肢体抖动、皮肤花纹等表现,须立即就医。日常预防需注重手卫生,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接种EV71疫苗可降低重症风险。患病期间宜选择温凉流质食物,避免酸性或坚硬食物刺激口腔溃疡。
手足口病患者嘴里不一定都会长水泡,但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是典型表现之一。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典型症状包括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或溃疡,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单一部位症状。
多数手足口病患者口腔内会出现散在性疱疹或溃疡,常见于舌面、颊黏膜、硬腭等部位。疱疹初期为红色小斑点,随后形成灰白色水泡,破溃后形成浅表溃疡,可能伴有疼痛感,影响进食。部分轻型病例可能仅表现为咽部充血或少量口腔红疹,无明显水泡形成。
少数非典型手足口病患者可能仅出现手足皮疹而无口腔病变,这种情况在柯萨奇病毒A6型感染中相对多见。免疫功能较强的儿童或成人感染者,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发热或无症状携带状态,口腔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若发现儿童出现发热伴手足皮疹,即使口腔未见水泡,仍建议及时就医排查。家长需注意隔离防护,避免交叉感染,同时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选择温凉流质饮食减轻进食疼痛。密切观察是否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等重症表现,必要时住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