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荨麻疹通常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引发,常见诱因包括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药物过敏反应、昆虫叮咬及免疫系统异常。
1、病毒感染:
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等可通过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导致皮肤血管扩张和渗出。急性期需针对原发感染进行治疗,如使用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同时配合抗组胺药氯雷他定缓解风团症状。
2、细菌感染:
链球菌、葡萄球菌等产生的毒素可能诱发Ⅰ型超敏反应。此类患者常伴有咽痛、发热等感染症状,需通过阿莫西林等抗生素控制感染源,严重时需静脉注射甲泼尼龙抑制炎症反应。
3、寄生虫感染:
蛔虫、钩虫等寄生虫的代谢产物可作为过敏原,引发IgE介导的变态反应。驱虫治疗需选用阿苯达唑等药物,期间需监测肝功能,风团发作时可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止痒。
4、药物过敏:
青霉素类抗生素或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作为半抗原引发变态反应。应立即停用致敏药物,使用西替利嗪等二代抗组胺药,严重血管性水肿需皮下注射肾上腺素。
5、免疫紊乱:
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可能导致免疫识别异常,使机体对病原体反应过度。需通过免疫球蛋白检测确诊,基础疾病控制后荨麻疹症状多能缓解。
日常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继发感染。饮食宜清淡,限制海鲜、坚果等易致敏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急性发作期可用冷毛巾湿敷患处,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建议记录发作时间、诱因及伴随症状,为医生诊断提供参考。持续6周以上的慢性病例需排查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隐匿病灶。
感染性腹泻可能由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寄生虫感染、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食物中毒等原因引起,感染性腹泻可通过补液治疗、调整饮食、药物治疗、肠道菌群调节、预防脱水等方式治疗。
1、病毒性感染病毒性感染是感染性腹泻的常见原因,主要由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引起。病毒性感染导致的腹泻通常表现为水样便,可能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病毒性感染具有自限性,多数情况下无须特殊治疗,主要通过补液和调整饮食缓解症状。病毒性感染引起的腹泻需要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病毒性腹泻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家长需注意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和尿量。
2、细菌性感染细菌性感染主要由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大肠杆菌等病原体引起。细菌性感染导致的腹泻可能表现为黏液脓血便,常伴有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细菌性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常用药物包括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等。细菌性感染引起的腹泻需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细菌性腹泻严重时可能导致脱水,需要及时就医。
3、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感染主要由阿米巴原虫、贾第鞭毛虫等引起。寄生虫感染导致的腹泻可能表现为果酱样便,常伴有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寄生虫感染需要使用抗寄生虫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甲硝唑、替硝唑、阿苯达唑等。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腹泻需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饮用生水。寄生虫腹泻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需要规范治疗。
4、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由于使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通常表现为水样便或黏液便,可能伴有腹胀、肠鸣等症状。治疗上需要根据情况停用或更换抗生素,同时使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常用药物包括双歧杆菌三联活菌、酪酸梭菌活菌等。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需要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
5、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是由于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导致的腹泻通常起病急,可能表现为水样便,常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食物中毒需要根据病原体选择治疗方案,细菌性食物中毒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疗。食物中毒引起的腹泻需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严重时需要静脉补液。预防食物中毒需要注意食品卫生,避免食用变质食物。
感染性腹泻患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急性期可进食米汤、稀粥等流质食物,逐渐过渡到低纤维饮食。腹泻期间需要少量多次补充水分,可以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腹泻缓解后可以适量食用香蕉、苹果等水果补充钾离子。日常需要注意手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避免食用生冷、不洁食物,食物要充分加热煮熟。出现持续腹泻、血便、高热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