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萎缩是指肾脏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是否严重取决于病因和肾功能损害程度。早期发现并干预可延缓病情进展,但若已进入终末期则需透析或肾移植。
肾萎缩可能由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肾脏病长期发展导致。这些疾病会逐渐破坏肾单位,使肾脏纤维化萎缩。患者可能出现夜尿增多、乏力、食欲下降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肾功能恶化会出现贫血、水肿、电解质紊乱等表现。通过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可评估肾功能,超声或CT能明确肾脏萎缩程度。
少数情况下,肾动脉狭窄、先天性肾发育不良等也可引起肾萎缩。单侧肾萎缩若对侧肾功能正常,通常不会引起严重问题;但双侧肾萎缩往往伴随肾功能不全,需警惕尿毒症风险。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多囊肾晚期也会出现肾脏萎缩,可能合并肝囊肿等器官损害。
建议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避免滥用肾毒性药物。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有助于减轻肾脏负担,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毫升为宜。出现泡沫尿、眼睑浮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肾内科,通过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穿刺活检等进一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