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治疗过程通常包括诊断评估、保守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五个阶段。
1、诊断评估:
医生会通过问诊了解病史,使用额镜、鼻窥器等器械检查耳鼻喉部位,必要时安排听力测试、鼻内镜或喉镜检查。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可能需进行过敏原检测,肿瘤性疾病则需要病理活检明确性质。
2、保守治疗:
针对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医生会建议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环境湿度适宜。咽喉反流患者需调整饮食习惯,避免睡前饮食。这类非药物干预通常作为基础治疗手段。
3、药物治疗:
根据疾病类型使用不同药物,如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过敏性鼻炎,抗生素治疗细菌性中耳炎,抑酸药物治疗咽喉反流。部分慢性疾病需要长期规律用药控制症状。
4、物理治疗:
包括鼻腔冲洗缓解鼻窦炎症状,雾化吸入治疗喉炎,激光或微波治疗慢性咽炎。对于分泌性中耳炎可能需要进行鼓膜穿刺或置管,这些操作多在门诊完成。
5、手术治疗:
当保守治疗无效时考虑手术,如鼻内镜手术处理鼻息肉,扁桃体切除术治疗反复发作的扁桃体炎,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中耳炎。部分微创手术现已实现日间手术模式。
治疗期间需保持充足休息,避免辛辣刺激饮食,戒烟限酒。急性期过后可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增强抵抗力,如游泳时注意保护耳部。定期复诊评估治疗效果,慢性病患者需建立长期随访计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冬季使用加湿器预防鼻腔干燥,这些生活细节对康复至关重要。
牙槽骨增生手术通常采用牙槽骨修整术或骨切除术,具体方式需根据增生程度决定。手术过程主要包括术前评估、局部麻醉、切口暴露、骨组织修整、缝合止血等步骤。
1、术前评估通过口腔全景片或锥形束CT明确增生范围,评估牙槽骨厚度及邻近解剖结构。需排除凝血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术前进行口腔清洁消毒。部分复杂病例需制作手术导板辅助定位。
2、局部麻醉采用利多卡因或阿替卡因进行神经阻滞麻醉,确保术区无痛。麻醉范围需覆盖手术区域及周边缓冲带,对于焦虑患者可配合镇静药物。麻醉效果确认后开始手术操作。
3、切口暴露沿牙槽嵴顶作梯形或角形切口,全层剥离黏骨膜瓣至增生区域完全暴露。注意保护邻近牙齿及神经血管束,使用骨膜分离器轻柔掀起软组织瓣。术中持续生理盐水冲洗保持术野清晰。
4、骨组织修整使用球钻或骨凿去除异常增生骨组织,恢复正常牙槽骨形态。修整时需保持骨面平滑过渡,避免锐利边缘。对于大面积增生可能需配合骨锉精细调整,必要时取骨标本送病理检查。
5、缝合止血修整后充分止血,生理盐水冲洗骨屑,复位黏骨膜瓣后间断缝合。术后加压包扎24小时,使用咬合垫防止创伤。复杂病例可放置引流条,配合冷敷减轻肿胀。
术后需保持口腔清洁,使用氯己定含漱液预防感染,避免剧烈运动及硬质饮食。常规服用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术后7-10天拆线。恢复期间出现异常出血、持续疼痛或发热需及时复诊。长期需定期口腔检查防止复发,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有助于术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