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检查通常在出现疑似症状后24小时内进行较为合适。检查时机主要取决于症状发展程度、疼痛特点、伴随体征等因素。
1、突发腹痛时:
右下腹突发持续性疼痛是阑尾炎的典型表现,尤其疼痛从脐周转移至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外1/3处时,需立即就医检查。此时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升高,超声检查可发现阑尾增粗或周围渗出。
2、伴随发热时:
当腹痛伴随38℃左右发热,提示可能存在阑尾化脓或坏疽。体温超过38.5℃可能已形成阑尾周围脓肿,需紧急进行腹部CT检查明确范围。血常规检查中中性粒细胞比例超过85%具有诊断价值。
3、消化道症状出现时:
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出现后6-12小时是检查窗口期。此时进行腹部触诊可发现反跳痛和肌紧张,直肠指检可能出现右侧触痛。超声检查在此阶段检出率可达70%-80%。
4、体征加重时:
若出现板状腹、肠鸣音消失等腹膜刺激征,或疼痛突然减轻但全身症状恶化,提示可能发生穿孔。需立即进行全腹部CT平扫,必要时行诊断性腹腔穿刺。
5、特殊人群发病时:
儿童、孕妇及老年人症状常不典型。儿童腹痛后4-6小时就应检查,孕妇首选MRI避免辐射,老年人需警惕阑尾缺血坏死,这些人群出现可疑症状都应尽早完成影像学评估。
怀疑阑尾炎时应禁食禁水,避免使用止痛药掩盖症状。发病初期可尝试冷敷右下腹缓解疼痛,但不宜热敷以免炎症扩散。建议采取半卧位休息,减少腹部张力。饮食上发病期间需绝对禁食,术后恢复期应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食物,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日常注意预防肠道感染,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饭后剧烈运动。术后三个月内避免提重物和腹部用力动作,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腹部超声监测恢复情况。
小孩肚子疼可能是阑尾炎,也可能是胃肠功能紊乱、肠系膜淋巴结炎、肠痉挛或饮食不当等原因引起。阑尾炎通常表现为右下腹固定压痛、发热、呕吐等症状,需结合临床检查确诊。
1、胃肠功能紊乱儿童胃肠发育不完善,受凉或进食生冷食物后易出现阵发性腹痛,多伴有腹胀、食欲下降。建议家长通过热敷腹部、调整饮食为易消化的米粥或面条缓解症状,避免食用冰淇淋等刺激性食物。若持续不缓解可遵医嘱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益生菌调节菌群。
2、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呼吸道感染后,因病毒或细菌感染导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表现为脐周或右下腹隐痛,可能伴有低热。家长需注意监测体温,给予清淡饮食如南瓜羹、苹果泥,避免剧烈运动。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等药物抗感染。
3、肠痉挛因肠道平滑肌阵发性收缩引发绞痛,常见于暴饮暴食或进食产气食物后,疼痛多为间歇性,排便排气后可减轻。家长可帮助孩子顺时针按摩腹部,饮用温热的红糖姜水缓解痉挛,必要时使用颠茄片解痉,但需严格遵循儿科医生指导。
4、饮食不当食用不洁食物或过量冷饮可能引发急性胃肠炎,出现腹痛伴腹泻、恶心等症状。建议暂停固体食物6-8小时,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逐渐恢复饮食时优先选择蒸苹果、焦米汤等收敛性食物。严重腹泻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蒙脱石散、布拉氏酵母菌散等药物。
5、阑尾炎典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初期可为脐周疼痛后固定至麦氏点,伴随发热、呕吐及拒按现象。家长发现孩子蜷缩体位、拒绝跳跃动作时需高度警惕,应立即就医。确诊后根据病情选择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保守治疗或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拖延治疗可能导致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儿童腹痛期间家长应记录疼痛特点、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避免自行使用止痛药掩盖病情。保持饮食清淡温和,适当补充电解质水防止脱水。若腹痛持续超过2小时不缓解、出现高热或血便,须立即前往儿科急诊。日常注意培养孩子规律饮食习惯,餐前洗手避免病从口入,定期进行寄生虫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