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可能由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雌激素水平下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因素引起。骨质疏松主要表现为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容易导致骨折。
1、钙摄入不足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长期钙摄入不足会导致骨量减少。日常饮食中乳制品、豆制品、绿叶蔬菜等富含钙的食物摄入过少,或存在乳糖不耐受等情况,均可能影响钙吸收。建议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钙摄入,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
2、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缺乏时会影响骨形成。日照不足、肝肾疾病导致维生素D活化障碍、肥胖等因素均可引起维生素D缺乏。适度晒太阳、食用海鱼和蛋黄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有助于改善。
3、雌激素水平下降雌激素具有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的作用。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导致骨量快速丢失。这种情况可通过激素替代疗法缓解,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和禁忌症。
4、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促进破骨细胞生成,长期使用可导致药物性骨质疏松。常见于风湿免疫性疾病、哮喘等需长期用药的患者。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并配合抗骨质疏松药物。
5、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骨转换,导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患者常伴有心悸、多汗等高代谢症状。控制原发病是防治关键,同时需监测骨密度变化,必要时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预防骨质疏松需从年轻时开始积累骨量,保证每日钙和维生素D的充足摄入,进行适度的负重运动如步行、慢跑等。避免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习惯。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检测骨密度,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更应重视骨骼健康管理。出现不明原因骨痛、身高变矮或轻微外力导致骨折时,应及时就医评估。
骨质疏松可通过骨密度检测、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骨折风险评估、临床症状评估等方式诊断。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容易导致骨折风险增加。
1、骨密度检测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通过测量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值来判断骨质状况。T值低于-2.5可确诊为骨质疏松,T值在-1.0至-2.5之间属于骨量减少。该检查无创、快速,能准确反映骨量丢失程度。
2、X线检查普通X线平片在骨量丢失超过30%时才能显示骨质疏松改变,可见骨小梁稀疏、骨皮质变薄等征象。胸腰椎侧位片可发现椎体压缩性骨折,但灵敏度较低,多用于筛查严重骨质疏松病例。
3、实验室检查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生化指标可评估骨代谢状况。骨转换标志物如β-胶原降解产物、骨钙素等能反映骨吸收和形成活性。甲状旁腺激素和维生素D检测有助于鉴别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原因。
4、骨折风险评估采用FRAX工具计算10年内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和髋部骨折的概率,结合骨密度结果制定干预策略。评估内容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既往骨折史、父母髋部骨折史等危险因素。
5、临床症状评估询问患者是否有腰背疼痛、身高变矮、驼背等表现,检查是否存在脊柱后凸畸形。详细记录脆性骨折病史,特别是髋部、椎体和桡骨远端等典型部位骨折,这些都可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
骨质疏松患者应保证每日钙摄入量,适量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进行负重运动增强骨骼强度。避免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习惯,使用防滑垫预防跌倒,定期复查骨密度监测病情变化。出现不明原因骨痛或身高明显缩短时需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干预能有效降低骨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