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和脑梗死性质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因此需及早明确诊断。在没有条件进行CT或核磁共振检查的情况下,可按以下几条鉴别: (1)脑出血病人多有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病史,而脑梗死病人多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心脏病史。 (2)脑出血多在情绪激动或用力的情况下发病,而脑梗死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 (3)脑出血发病急、进展快,常在数小时内达高峰,发病前多无先兆。而脑梗死进展缓慢,常在1~2天后逐渐加重,发病前常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4)脑出血病人发病后常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血压亦高,意识障碍重。脑梗死发病时血压多较正常,亦无头痛、呕吐等症状,神志清醒。 (5)脑出血病人腰穿脑脊液压力高,多为血性,而脑梗死病人脑脊液脑压力不高,清晰无色。 (6)脑出血病人中枢性呼吸障碍多见,瞳孔常不对称,或双瞳孔缩小,眼球同向偏斜、浮动。脑梗死病人中枢性呼吸障碍少见,瞳孔两侧对称,眼球少见偏斜、浮动。 当然,个别轻度脑出血病人临床症状轻,与脑梗死相似,两者难以鉴别。而大面积脑梗死病人,出现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时,也酷似脑出血,临床上不好区分。要力争尽早做CT扫描检查。脑出血的CT表现为高密度阴影,而脑梗死表现为低密度阴影,两者截然不同。
脑梗死二次复发可通过控制基础疾病、调整生活方式、遵医嘱用药等方式预防。
脑梗死复发与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控制不佳密切相关,需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指标。坚持低盐低脂饮食,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及全谷物比例。戒烟限酒,避免被动吸烟,每日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遵医嘱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或阿托伐他汀钙片调节血脂。存在心房颤动者需按规范使用华法林钠片等抗凝药物。同时需识别头晕、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及时就医。
日常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每半年复查颈动脉超声及脑血管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