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可通过制动固定、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手术治疗等方式处理。该骨折通常由外力撞击、足部扭转、骨质疏松、长期劳损、运动损伤等原因引起。
1、制动固定:
急性期需立即停止活动,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4-6周。固定范围需包含足踝关节,避免骨折端移位。儿童患者固定时间可缩短至3-4周。固定期间需保持足部抬高,减轻肿胀。
2、药物治疗:
疼痛明显时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洛索洛芬钠、塞来昔布等缓解症状。骨质疏松患者需配合钙剂和维生素D治疗。中药活血化瘀类药物如三七片可辅助使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3、物理治疗:
拆除固定装置后可采用超声波、红外线等理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水肿明显者可进行淋巴引流按摩,每日15-20分钟。治疗期间需监测皮肤感觉,避免烫伤或过度刺激。
4、康复训练:
伤后2周开始足趾主动活动,4周后逐步增加踝泵运动。6周后可进行提踵训练和平衡练习,使用弹力带增强足部肌力。康复过程需循序渐进,避免二次损伤。
5、手术治疗:
骨折移位超过3毫米或关节面受累时需行内固定术。常用术式包括克氏针固定、微型钢板螺钉固定等。术后需配合抗生素预防感染,2周内避免负重。
康复期间建议每日摄入1000-1200毫克钙质,可通过乳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补充。适度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非负重运动,避免跳跃和剧烈跑动。穿着硬底鞋提供足弓支撑,睡眠时使用枕头垫高患肢。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完全愈合通常需要8-12周。出现持续疼痛或异常肿胀应及时就医。
孕晚期子宫底部扯着疼可能是生理性宫缩或先兆临产的表现,也可能与胎盘早剥、子宫肌瘤变性等病理因素有关。主要有假性宫缩、胎头下降、韧带牵拉、胎盘异常、子宫病变等原因。建议立即停止活动并左侧卧位休息,若疼痛持续或加重需急诊就医。
1、假性宫缩妊娠晚期出现的无规律宫缩称为假性宫缩,由子宫肌层敏感性增高引起。表现为腹部发紧或短暂刺痛,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30秒,改变体位后可缓解。此时需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可通过温水淋浴、调整呼吸节奏等方式放松。无须特殊治疗,但需与真性宫缩鉴别。
2、胎头下降胎儿入盆过程中胎头压迫耻骨联合及宫颈部位,可能引发牵涉性疼痛。多发生在孕36周后,伴随尿频、下坠感等症状。建议使用托腹带减轻压力,睡眠时用枕头垫高臀部。若出现规律性疼痛或见红,可能预示临产开始。
3、韧带牵拉圆韧带受到增大的子宫牵拉会导致尖锐刺痛,常见于体位改变或咳嗽时。疼痛多位于腹部两侧,可能放射至腹股沟区。可通过侧卧屈膝体位缓解,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热敷。需警惕与阑尾炎等急腹症相鉴别。
4、胎盘异常胎盘早剥或前置胎盘可能引起持续性剧痛伴阴道出血。胎盘早剥多与妊娠期高血压有关,疼痛呈撕裂样;前置胎盘则表现为无痛性出血。这两种情况均属产科急症,需立即平卧并呼叫急救,延误处理可能导致胎儿窘迫甚至死亡。
5、子宫病变既往存在的子宫肌瘤在孕期可能发生红色变性,表现为局部压痛伴低热。子宫腺肌症患者疼痛具有周期性特点。这两种情况需通过超声确诊,治疗以保守观察为主,严重时需提前终止妊娠。孕期子宫恶性肿瘤虽罕见,但疼痛呈进行性加重。
孕晚期出现腹痛时需记录疼痛频率和持续时间,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物。建议每日进行盆底肌锻炼增强支撑力,睡眠时保持左侧卧位改善胎盘供血。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预防便秘增加腹压。出现每小时超过4次的规律宫缩、阴道流液或胎动减少时,必须立即前往医院产科急诊。定期产检时应向医生详细描述疼痛特征,必要时进行胎心监护和超声检查排除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