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术后换药需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剧烈活动、观察分泌物性状、正确使用敷料及定期复查。术后护理直接影响愈合效果,不当操作可能引发感染或延迟康复。
术后24小时内需由医护人员完成首次换药,清除血痂与渗出液。使用生理盐水或碘伏溶液轻柔冲洗创面,动作需平行于伤口走向避免撕裂。外层敷料渗透超过三分之一时应及时更换,内层油纱条粘连严重时用无菌生理盐水浸湿后缓慢揭除。排便后必须用温水冲洗会阴区,吹风机低温档吹干后再覆盖新敷料。术后1周内每日换药1-2次,2周后根据愈合情况调整为隔日换药。换药时发现缝线松动、脓性分泌物增多或剧烈疼痛,需立即联系主治医师处理。
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内裤并每日更换,避免久坐压迫伤口。术后1个月内禁止盆浴、游泳等浸泡行为,淋浴后需彻底干燥创面。饮食应保持高蛋白高纤维,适量补充维生素C促进胶原合成,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诱发排便疼痛。恢复期出现发热、肛门坠胀感持续加重或突发大量出血时,应紧急就医排查感染或假性愈合。术后3个月需复查肛管超声确认瘘管完全闭合,期间避免提重物及骑自行车等可能造成局部摩擦的活动。
肛瘘脓肿和肛瘘是肛周感染的两种不同阶段,肛瘘脓肿是急性化脓性感染,肛瘘则是慢性炎症形成的异常管道。
肛瘘脓肿主要表现为肛周红肿热痛,局部可触及波动感肿块,常伴随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脓肿多由肛腺感染引起,细菌通过肛窦侵入肛周间隙,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液化。早期可通过抗生素如头孢克肟分散片、甲硝唑片控制感染,若形成脓腔需切开引流。脓肿破溃或引流后可能遗留肛瘘。
肛瘘通常由未彻底治愈的脓肿发展而来,形成连接肛管与皮肤的通畅管道。典型症状为肛周反复流脓、瘙痒,按压瘘管外口可有脓液溢出。肛瘘根据瘘管走向分为低位肛瘘和高位肛瘘,低位肛瘘可通过肛瘘切除术治疗,高位复杂肛瘘可能需要挂线疗法。确诊需结合肛门指检、肛周超声或磁共振成像。
日常应注意保持肛周清洁干燥,排便后可用温水清洗,避免久坐久站。饮食宜清淡,多摄入膳食纤维如燕麦、西蓝花预防便秘。出现肛周肿痛或渗液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挤压或使用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