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输注血小板可能产生血小板输注无效或血小板抗体。血小板输注是治疗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的重要手段,但反复输注可能引发免疫反应或降低治疗效果。
血小板输注无效是指输注后血小板计数未达到预期升高水平,可能与免疫因素或非免疫因素有关。免疫因素包括患者体内产生针对血小板表面抗原的抗体,导致输入的血小板被快速破坏。非免疫因素包括发热、感染、脾功能亢进等情况加速血小板消耗。血小板抗体属于同种抗体,主要由人类白细胞抗原不合引起,可能影响后续输注效果。多次输注还会增加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或过敏反应风险。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皮疹等输血反应症状。
为减少不良反应,输注前应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或选择人类白细胞抗原匹配的供者。对已产生抗体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血浆置换。日常需监测血小板计数与出血倾向,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等异常应及时就医。保持均衡饮食有助于改善造血功能,适当补充含铁、叶酸、维生素B12的食物。
O型血患者需要输血时通常只能接受O型血。O型血的红细胞表面没有A抗原和B抗原,但血浆中含有抗A抗体和抗B抗体,因此输入其他血型可能导致溶血反应。紧急情况下O型血可作为万能供血者输给其他血型患者,但O型血患者接受输血时必须严格匹配O型血。
O型血患者输血需遵循同型输注原则。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表面抗原分为A、B、AB、O四种主要类型,其中O型血红细胞缺乏A、B抗原,但血浆中存在抗A和抗B抗体。若输入A型、B型或AB型血,供体红细胞会被受体血浆中的抗体攻击,引发急性溶血反应。临床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即使同为O型血也需确认抗体效价。Rh阴性O型血患者还需匹配Rh阴性血源,避免产生抗D抗体。
特殊情况下的输血策略需谨慎评估。对于O型血新生儿或免疫缺陷患者,在无法立即获得同型血时可考虑经特殊处理的O型洗涤红细胞,但须由输血科医生严格把控适应症。自体输血是O型血患者手术前的优选方案,通过术前储血或术中血液回收减少异体输血需求。长期需要输血的地中海贫血等患者应建立个性化输血方案,定期监测铁过载指标。
建议O型血人群定期参与无偿献血保障血库储备,就医时主动告知医护人员血型信息。输血后出现寒战、发热、腰痛等症状需立即报告,接受输血的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并保持穿刺部位清洁。血型作为遗传特征无法改变,了解输血原则有助于配合临床治疗并保障用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