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丙嗪中毒可通过洗胃、导泻、药物治疗、血液净化、对症支持等方式治疗。氯丙嗪中毒通常由误服过量、长期大剂量使用、个体代谢差异、药物相互作用、蓄积中毒等原因引起。
1、洗胃对于口服中毒6小时内的患者需立即用温盐水洗胃,清除胃内未吸收药物。洗胃后可注入活性炭混悬液吸附残留毒物。操作时需注意防止误吸,监测生命体征,对昏迷患者应先气管插管保护气道。
2、导泻洗胃后使用硫酸镁或甘露醇等渗透性泻药促进肠道排毒。导泻可减少毒物在肠肝循环中的重吸收,但需注意电解质平衡,禁用于肠梗阻或肾功能不全患者。导泻期间需密切观察排便情况及腹部体征变化。
3、药物治疗针对锥体外系反应可使用苯海索片,低血压者用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心律失常时用利多卡因注射液。禁用肾上腺素以免加重低血压。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监测心电图和血压变化。
4、血液净化对重度中毒或合并肝肾衰竭者可采用血液灌流或血液透析。血液净化能有效清除血浆中游离氯丙嗪及其活性代谢物,适用于血药浓度超过1mg/L或出现顽固性低血压的患者。治疗需在重症监护下进行。
5、对症支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机械通气。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控制体温异常,预防抽搐发作。建立静脉通道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对昏迷患者定时翻身预防压疮。重症患者需转入ICU监护治疗。
氯丙嗪中毒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突然改变体位诱发体位性低血压。恢复期应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外界刺激。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严禁饮酒或服用其他中枢抑制剂。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和心电图,观察有无迟发性锥体外系症状。所有治疗均需在专业医疗监护下进行,不可自行调整用药方案。
急性中毒性菌痢需立即就医并采取综合治疗,主要措施包括抗感染治疗、补液支持、对症处理等。该病起病急骤,可能伴随高热、惊厥、循环衰竭等症状,属于感染性腹泻的危重类型。
1、抗感染治疗需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片、头孢曲松钠注射液、阿奇霉素分散片等。对于儿童患者可选用头孢克肟颗粒或磷霉素钙片。抗生素治疗需足疗程使用,避免耐药性产生。治疗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
2、补液支持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电解质溶液,首选乳酸钠林格注射液或生理盐水。重度脱水者需按体重计算补液量,必要时采用中心静脉压监测。口服补液可辅助使用口服补液盐散,但呕吐严重者需禁食并完全依赖静脉补液。
3、对症处理高热者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栓剂退热。惊厥发作时静脉推注地西泮注射液。出现感染性休克需用多巴胺注射液维持血压。腹痛明显者可短期使用消旋山莨菪碱片缓解肠痉挛,但须避免掩盖病情。
4、肠道管理急性期禁食24-48小时,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至流质饮食。可配合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便血严重时使用云南白药胶囊止血,禁用抑制肠蠕动的止泻药物。
5、并发症防治密切监测酸碱平衡及肾功能,警惕溶血尿毒综合征。出现呼吸窘迫需氧疗或机械通气。中毒症状严重者可短期使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恢复期需复查粪便培养直至病原体转阴。
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恢复期饮食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食物,避免牛奶等产气食品。所有用药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调整剂量。家庭成员需做好餐具消毒与隔离防护,接触患者排泄物后必须规范洗手。治愈后应复查肠镜排除肠道损伤,三个月内避免生冷饮食以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