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动力治疗后的疼痛可通过冷敷、药物镇痛、体位调整、心理疏导和光照管理等措施缓解。疼痛通常由光敏剂激活后的炎症反应、局部组织水肿、神经敏感化等因素引起。
1、冷敷处理:
治疗部位冷敷能收缩血管减轻炎症反应,使用冰袋或冷毛巾时需用清洁纱布包裹,避免直接接触皮肤。每次冷敷不超过15分钟,间隔2小时重复,持续24-48小时可有效降低灼热感。
2、药物干预: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对中度疼痛有效。严重疼痛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合并神经痛可联合加巴喷丁胶囊调节钙通道。
3、体位优化:
头颈部治疗者抬高床头30度减少组织充血,四肢病变部位用软枕垫高促进静脉回流。避免压迫治疗区域,每2小时变换体位预防压疮,关节活动需保持轻柔缓慢。
4、心理干预:
治疗前充分沟通预期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采用正念呼吸法缓解焦虑。疼痛发作时可通过音乐疗法、引导想象分散注意力,家属陪伴能提升疼痛耐受阈值。
5、光防护管理:
治疗后48小时内严格避光,穿戴UPF50+防晒衣物及宽檐帽。室内使用遮光窗帘,避免屏幕蓝光刺激,夜间睡眠佩戴专业避光眼罩降低光敏反应。
治疗期间建议增加维生素C和欧米伽3脂肪酸摄入,促进组织修复。选择游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改善血液循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炎症。保持治疗区域清洁干燥,穿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出现持续剧痛或水疱需立即复诊。恢复期每日饮水2000毫升加速光敏剂代谢,睡眠时间保证7小时以上以增强痛阈调节能力。
上气道梗阻的护理措施主要有保持气道通畅、调整体位、控制感染、监测生命体征、心理疏导等。上气道梗阻可能与异物阻塞、炎症反应、过敏反应、肿瘤压迫、喉部痉挛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呼吸困难、喘鸣音、声音嘶哑、发绀等症状。
1、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及鼻腔分泌物,使用吸痰器辅助排痰。对于异物阻塞者需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婴幼儿可采用背部叩击法。湿化气道可通过雾化吸入生理盐水或遵医嘱使用乙酰半胱氨酸雾化液,痰液黏稠者可配合氨溴索注射液雾化治疗。
2、调整体位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或前倾坐位,颈部轻度伸展。婴幼儿可采取头低脚高俯卧位,利用重力促进异物排出。急性喉炎患者需保持安静,避免哭闹加重喉头水肿,睡眠时垫高肩背部15-30度。
3、控制感染细菌感染引起者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病毒感染可配合利巴韦林颗粒,过敏因素导致者需使用氯雷他定糖浆。喉部水肿明显时,短期应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静脉滴注。
4、监测生命体征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维持SpO2在92%以上。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及三凹征变化,备好气管插管包。记录24小时出入量,警惕因呼吸困难导致的脱水,心率超过140次/分需警惕呼吸衰竭。
5、心理疏导采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缓解患者焦虑,儿童患者可通过玩具分散注意力。指导家属掌握正确拍背手法,解释氧疗设备的使用目的。对慢性病患者进行疾病知识教育,建立应急预案卡片。
护理期间保持环境温度18-22℃,湿度50-60%。饮食选择温凉流质或半流质,如米汤、藕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恢复期可进行吹气球训练增强呼吸肌力量,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建议定期复查喉镜,随身携带医疗警示卡,接触性过敏者需佩戴标识手环。夜间睡眠建议使用加湿器,外出佩戴口罩减少冷空气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