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染色主要通过染色技术标记组织样本中的特定抗原,帮助判断细胞或组织的性质。常用于疾病尤其是肿瘤的诊断、分型和治疗指导。
1、什么是免疫组化染色
免疫组化染色IHC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实验技术,通过使用荧光或酶标记抗体来检测组织或细胞样本中是否存在某些特殊的蛋白质分子抗原。这些蛋白质的表达特征可以提醒医疗团队关于疾病的病理状态,例如癌细胞的存在、炎症的类型等。免疫组化可提供更精准的细胞及分子水平信息,因此是现代医学诊断的重要工具之一。
2、免疫组化染色说明什么疾病特征
免疫组化的诊断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区分良性与恶性病变:例如,乳腺肿瘤中使用ER/PR雌激素/孕激素受体判断肿瘤性质,如果表达阳性,通常提示激素相关的生长机制。
肿瘤分型与起源:免疫组化可利用不同分子标志物,明确肿瘤类型及细胞来源。例如,瘤细胞表达CK细胞角蛋白,提示是上皮来源,而表达CD45会提示是淋巴细胞来源。
指导个性化治疗:一些靶向药物的使用依赖特定蛋白表达的检测。例如,在肺癌患者中,用于检测EGFR、ALK等分子突变状态,从而决定服用靶向药物的方案。
3、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过程与结果解读
免疫组化染色过程通常包括样本固定、切片、抗原修复、抗体孵育及染色步骤。结果解读一般分为“阳性”或“阴性”,有时会涉及半定量分析如0~3+评分。明确的结果需要结合不同抗原表达模式和检测部位。例如,在黑色素瘤中,S-100、Melan-A这种标记物的阳性表达意味着黑色素细胞的增殖异常。
免疫组化染色是一种医学诊断利器,可以帮助医生更加精准地了解疾病性质,并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如果收到免疫组化报告,务必咨询专业医生详细解读,以便获取科学合理的指导和治疗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