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小球肾炎引起水肿的主要机制是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导致钠水潴留以及低血浆蛋白低蛋白血症引发的血浆渗透压下降,从而使液体从血管内渗入组织间隙,形成水肿。针对水肿的处理,需要从治疗原发病、控制体液平衡、减少炎症反应等方面入手。
1、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及钠水潴留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核心病变在于肾小球,由于感染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免疫复合物沉积。这种病理改变会导致肾小球内压下降、滤过功能显著减弱,使得体内钠和水的排泄减少,导致血容量过多,液体溢出血管,进而在组织间隙积聚形成水肿。
应对措施:
①通过低盐饮食减少钠离子摄入,缓解钠水潴留现象;
②适度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速尿,加速排出多余水分;
③在医生指导下评估血容量后避免摄入过多液体。
2、低血浆蛋白伴随血浆渗透压降低
急性肾小球肾炎可能伴随一定程度的蛋白尿,尤其在病情严重时,过多蛋白质丢失会使血浆蛋白浓度明显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随之减弱,导致血管内液体容易外渗至组织间隙,尤其是下肢、眼睑等部位水肿明显。
应对措施:
①通过饮食调整增加高质量蛋白摄入,例如鸡蛋、瘦肉和鱼;
②补充白蛋白以纠正低蛋白血症,但需由医生评估病情后决定;
③减少蛋白丢失,避免过度活动导致的肾损伤加重。
3、炎症介质的作用和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免疫反应会触发炎症,促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管内液体更容易渗出至组织中。炎症介质还可能进一步干扰肾小球功能,形成水肿的循环性加重。
应对措施:
①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皮质类固醇药物如泼尼松减轻炎症反应;
②避免感染加重病情,尤其对于起源于链球菌感染的肾炎应完成抗生素疗程;
③定期监测肾功能及炎症指标以掌握病情变化。
急性肾小球肾炎引起的水肿多是疾病的表现之一,水肿程度与肾功能损伤密切相关。发现水肿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饮食改善、药物治疗及原发病控制等措施加以处理,切勿延误病情或自行用药。长期跟踪和复查肾功能十分必要以防止病情恶化为慢性肾病甚至尿毒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