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膳食给您制定夏季清暑菜单

发布于 2011-11-11 08:35

  许多人都以为夏季不能进补,其实并不尽然,如果进补得当,同样可以起到养生健身的作用。夏令进补,中医常用“清补法”即利用既能补身体,又能生津液、解渴消暑的食物或药物来补充身体中不足物质的方法,而不宜吃人参、鹿茸、狗肉等湿热厚重之味,更不宜用药物大补,而中医膳食应进食下列这些新鲜果蔬以及药性较平和而偏凉的药物进补。

  绿豆 性寒,味甘。清热解毒,利尿消肿。酷暑盛夏,喝点绿豆汤,可消暑解渴。倘若误食有毒食物时,绿豆就可用来解毒。夏天吃点绿豆芽,对身体大有裨益。

  黄瓜 性凉,味甘。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利尿消肿的功能。黄瓜的头部有点苦,含有一种胡芦素,它可增加人体的免疫功效,并可起到抗肿瘤功效。

  丝瓜 丝瓜不仅是一种夏令佳蔬、进补佳品,而且还具有防病治病的功效。据《陆川本草》记载,丝瓜能“生津止渴,解暑除烦。治热病口渴,身热烦躁有殊功”。

  西瓜 性寒,味甘甜。清热解暑,除烦止渴,营养丰富,含有果糖、葡萄糖、苹果酸、氨基酸、磷酸、维生素C等物质,能迅速补充夏天人体散失的大量水分和消耗的能量。“暑天半个瓜,药物不用抓”,民间早有这一说法。

  冬瓜 其味清淡爽口,清暑佳品,煮汤炒菜皆宜。冬瓜营养丰富,自古就是食疗进补之佳品,有利尿消肿、清热化痰的功效,对慢性肾炎、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心脏病、水肿、发热等病患者来说是一味极为有效的辅助食物。用冬瓜、苡仁、百合、莲子与鸭同炖,能消暑热,开胃进食。

  西红柿 性微寒,味甘酸。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消食,生津止渴之功。西红柿,既是水果,又是佳蔬,生熟食皆宜,且可补人体内缺乏的维生素C。

  金银花 夏季里,将金银花与菊花同用能解暑热,清脑明目,配上山楂能助消化,通血脉,加入蜂蜜添营养,补中气味甜酸,实为优良清凉饮料。适宜高血压、高血脂症、冠心病等患者饮用。

  西洋参 性凉而补,能扶正气,降火,生津液,除烦倦。酷暑盛夏,炎热多汗,会损耗正气,损耗人体的阴津,伤了阴津生虚火,出现疲乏体怠,口干咽燥,心烦意乱,舌红尿赤等症状,可取西洋参1~2克,泡开水代茶饮。

  进补应当因人而异。体弱者可适当进补一些蜂蜜、鱼肉、太子参、西洋参等。老年人机体的功能减弱,在炎热的夏天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功能减退,不宜吃大鱼大肉等油腻过大的食品,而适宜进补些西洋参汤、银耳汤、莲子汤等食品,最好同时辅以绿豆汤、冬瓜汤、笋干汤等,这样既可增加食欲,又利养身。青壮年的体质与代谢功能都较好,夏季一般不需进补,只要多吃蔬菜瓜果,适当减少油脂类和糖类的摄入,注意起居作息的规律,即能减少和避免暑热对人体带来的不利影响。

  详情可登录中医膳食专题http://tcms.fh21.com.cn/zyss/。

相关推荐

健康早知道 更多

Q
婴幼儿指多大小孩

回答:婴幼儿通常是指从出生至满6岁的儿童,其中0-1岁为婴儿期,1-3岁为幼儿期。根据年龄段的划分和生长发育的特点,各个阶段的婴幼儿需要不同的护理与照顾方式。 10-1岁婴儿期 婴儿期是...

Q
肿瘤患者能不能服用安宫牛黄丸

回答:肿瘤患者一般不建议自行服用安宫牛黄丸。虽然安宫牛黄丸具有清热解毒、镇静安神等功效,但因为其成分复杂,且可能与肿瘤治疗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因此使用前需进行仔细评估。肿瘤患者用药应在专...

Q
什么是血管性痴呆

回答:血管性痴呆是一种由脑血管问题引起的认知功能严重受损状态,通常表现为记忆力减退、逻辑思维能力下降及行为异常等。它主要由脑供血不足导致神经细胞受损,常见病因包括脑卒中中风、脑小血管疾病...

Q
尿毒症怎么才能治好

回答:尿毒症是一种严重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到达尿毒症期需要进行规范治疗才能维持生命,包括透析治疗、肾移植以及综合性对症治疗等方式,具体选择需视患者情况而定。 1、透析治疗 透析是尿毒症的主...

Q
臻草霜祛红血丝管用吗

回答:臻草霜可能对改善红血丝有一定作用,但效果因人而异,根本改善红血丝需要针对其具体成因采取综合处理,包括护肤产品、日常护理和医疗手段。 1、红血丝的形成原因 红血丝主要是由于面部毛细血...

Q
老人浑身无力是什么病

回答:老人浑身无力可能与多种疾病或健康问题有关,包括营养不良、慢性疾病、贫血、甲状腺功能异常或神经系统疾病等。解决这一问题需从营养补充、疾病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入手。 1、营养不良是老年人...

Q
上火了怎么快速降火

回答:上火是中医概念,指体内阴阳失衡,导致热症出现,表现为口干、咽喉痛、便秘等症状。快速降火需要从饮食、生活习惯和药物调理入手。 1、饮食调理 上火与饮食密切相关,辛辣、油腻、煎炸食物容...

Q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高怎么引起的

回答: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高通常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如桥本甲状腺炎或Graves病。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定期监测。 1、遗传因素在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