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打胰岛素的情况主要有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口服药控制不佳、妊娠期糖尿病、胰腺疾病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严重感染或手术等应激状态。
1、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属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患者胰岛β细胞被自身免疫破坏,无法分泌足够胰岛素。典型表现为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发病年龄多在青少年期。确诊后需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常用方案包括基础胰岛素联合餐时胰岛素,或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基础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注射液,餐时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注射液。
2、2型糖尿病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失效后需要启动胰岛素治疗。当糖化血红蛋白持续超过7.5%,或出现明显高血糖症状如口渴、乏力时,提示β细胞功能衰退。常用基础胰岛素如地特胰岛素注射液联合口服药,或预混胰岛素如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部分患者需短期强化治疗改善糖毒性。
3、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饮食运动控制无效时需使用胰岛素。妊娠期胎盘激素拮抗胰岛素作用,可能引发巨大儿等并发症。人胰岛素如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不通过胎盘屏障,是安全选择。需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调整剂量避免低血糖。产后多数可停用胰岛素。
4、胰腺疾病胰腺炎、胰腺切除术后等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时需要外源性补充。慢性胰腺炎患者可能逐步出现糖尿病表现,称为胰源性糖尿病。这类患者常伴有脂肪泻等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需同时补充胰酶。胰岛素治疗方案多选择基础联合餐时模式。
5、应激状态严重感染、创伤、大手术等应激状态下,机体分泌大量拮抗胰岛素激素,可能引发应激性高血糖。此时需短期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在7.8-10mmol/L范围,常用静脉胰岛素输注方案。应激解除后多数可逐步减停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期间需规律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发生。注射部位应轮换防止脂肪增生。注意胰岛素开封后保存条件,避免高温或冷冻。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建议每3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评估控制效果,定期进行糖尿病并发症筛查。保持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有助于血糖平稳。
胰岛素抵抗通常可以改善或控制,但能否完全治愈需根据病因和个体情况判断。胰岛素抵抗可能与遗传因素、肥胖、缺乏运动、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因素有关,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可显著改善症状。
多数胰岛素抵抗患者通过减重、规律运动、调整饮食结构等措施能有效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减重有助于减少内脏脂肪堆积,改善脂肪细胞因子分泌异常。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结合可增强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地中海饮食模式或低升糖指数饮食能稳定餐后血糖波动。部分患者可能需要使用二甲双胍片、吡格列酮片等胰岛素增敏剂辅助治疗。
少数由基因突变导致的严重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可能难以根治,如A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或脂肪萎缩性糖尿病。这类患者往往需要长期使用重组人胰岛素类似物注射液配合严格饮食管理。某些继发于内分泌肿瘤的胰岛素抵抗需手术切除病灶后才可能缓解。
建议胰岛素抵抗患者定期监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每3-6个月评估胰岛功能。日常需保持BMI在18.5-23.9的理想范围,每日进行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限制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合并高血压或血脂异常者应同步控制代谢指标,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