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属于血癌的一种,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血癌主要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疾病,其中白血病根据病程进展速度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急性白血病是骨髓中异常原始细胞或幼稚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功能的疾病。这类细胞分化停滞在早期阶段,无法成熟为具有正常功能的血细胞。患者常表现为贫血、出血倾向和感染等症状,起病急骤且进展迅速。外周血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增高或减少,并出现原始细胞。骨髓穿刺检查显示原始细胞比例显著增加,超过正常造血细胞的20%即可确诊。染色体和基因检测有助于分型和预后评估。
与慢性白血病相比,急性白血病细胞分化程度更低,恶性程度更高。慢性白血病进展相对缓慢,早期可能无症状,而急性白血病通常在数周至数月内出现明显临床表现。某些特殊类型的白血病如毛细胞白血病,虽然进展缓慢但归类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亚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临床最常见的两种类型。
白血病患者日常需保持环境清洁,避免感染风险。饮食应选择易消化、高蛋白食物,注意口腔和肛周卫生。治疗期间要定期监测血常规,观察出血倾向和感染迹象。化疗期间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可采取少食多餐方式缓解。骨髓移植患者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要特别注意预防机会性感染。心理疏导对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急性白血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电离辐射、化学物质接触、病毒感染及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可通过化疗、靶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支持治疗及临床试验等方式干预。
1. 遗传因素部分急性白血病患者存在家族聚集倾向,如唐氏综合征、范可尼贫血等遗传性疾病患者发病概率较高。这类患者需定期进行血液检查监测,若出现持续发热、皮肤瘀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上以纠正基因缺陷为主,可配合使用注射用阿糖胞苷、注射用柔红霉素等化疗药物控制病情进展。
2. 电离辐射长期接触X射线、γ射线等电离辐射会损伤造血干细胞DNA,导致骨髓异常增生。放射线工作者或核事故暴露人群可能出现进行性贫血、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防护措施包括减少辐射暴露时间、穿戴防护装备,治疗需联合注射用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片等药物抑制恶性克隆增殖。
3. 化学物质接触苯及其衍生物、烷化剂等化学物质可干扰骨髓造血功能。长期接触油漆、染料的职业人群若伴随骨关节疼痛、牙龈出血等症状应警惕。治疗需立即脱离暴露环境,采用注射用长春新碱联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进行诱导缓解治疗。
4. 病毒感染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I型等病毒可通过整合宿主基因组诱发白血病。患者可能出现肝脾肿大、反复感染等表现。预防措施包括避免不洁注射,治疗需使用注射用培门冬酶等靶向药物,并配合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提升抵抗力。
5. 免疫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能导致免疫监视功能缺陷。这类患者出现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夜间盗汗时需进行骨髓穿刺检查。治疗可采用注射用伊马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严重者需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期间需保持高蛋白饮食,适量补充西蓝花、瘦牛肉等富含叶酸和铁的食物。注意口腔清洁避免感染,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维持肌力。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骨髓象,严格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避免接触染发剂等化学刺激物。出现持续高热或出血倾向时需立即返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