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出现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抗感染治疗、输血支持、免疫调节等方式处理,通常与感染、粒细胞缺乏、骨髓抑制、免疫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
1、物理降温体温低于38.5℃时建议温水擦浴,避免酒精擦拭刺激皮肤。家长需每2小时监测体温,及时更换汗湿衣物。
2、抗感染治疗粒细胞缺乏易引发细菌感染,可能与化疗后骨髓抑制有关,表现为持续高热伴寒战。可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伏立康唑片等。
3、输血支持严重贫血导致组织缺氧性发热,常伴随面色苍白、心悸。需输注洗涤红细胞改善携氧能力,血红蛋白建议维持在60g/L以上。
4、免疫调节免疫功能紊乱可能诱发不明原因发热,与T细胞异常活化相关。可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联合环孢素软胶囊治疗,需监测肝肾功能。
患者应保持口腔清洁,进食高压灭菌饮食,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出现发热症状需立即复查血常规及降钙素原,警惕败血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