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凝血异常可通过补充维生素K、输注血浆、使用促凝血药物、治疗原发病等方式改善。凝血功能异常通常由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脾功能亢进、维生素K缺乏、门静脉高压等原因引起。
1. 补充维生素K肝硬化患者常因胆汁淤积导致脂溶性维生素K吸收障碍。可遵医嘱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或口服维生素K片剂,同时需监测凝血酶原时间。
2. 输注血浆对于急性出血或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血浆输注需在医疗机构进行,每次输注量根据凝血指标调整。
3. 促凝血药物严重出血时可使用氨甲环酸、凝血酶原复合物、重组活化凝血因子VII等药物。这些药物需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血栓形成风险。
4. 治疗原发病控制门静脉高压可减少脾功能亢进,延缓肝病进展。必要时考虑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或肝移植等治疗,需由肝胆外科评估手术指征。
肝硬化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指标,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但需控制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食物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