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性肾炎是一种由过敏性紫癜引起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及肾功能异常。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当累及肾脏时即称为紫癜性肾炎。该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可能与感染、过敏、遗传等因素有关,需通过尿常规、肾功能检查及肾活检确诊。
1. 病因机制紫癜性肾炎的发病与免疫复合物沉积相关。IgA介导的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损伤,引发炎症反应。常见诱因包括链球菌感染、食物过敏、药物反应等。部分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如HLA-DRB1基因多态性可能增加患病风险。环境因素如寒冷刺激或疫苗接种也可能诱发疾病活动。
2. 典型症状患者除皮肤紫癜、关节肿痛等过敏性紫癜表现外,肾脏受累时可出现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尿泡沫增多提示蛋白尿。严重者伴随高血压、水肿,甚至急性肾损伤。儿童患者可能仅表现为无症状尿检异常,成人则更易进展为肾病综合征或肾功能不全。
3. 诊断方法确诊需结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可见红细胞及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评估肾脏损伤程度。血清IgA水平升高支持诊断,肾活检病理显示系膜增生伴IgA沉积是金标准。需与IgA肾病、狼疮性肾炎等鉴别,影像学检查排除泌尿系统其他病变。
4. 治疗原则轻度患者以对症治疗为主,常用双嘧达莫片改善微循环,氯雷他定片抗过敏。中重度病例需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控制炎症,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片。合并高血压者使用缬沙坦胶囊降低尿蛋白。血浆置换适用于急进性肾炎,终末期需肾脏替代治疗。
5. 预后管理儿童预后多优于成人,80%患者肾功能可长期稳定。定期监测尿蛋白及肾功能至关重要,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饮食需低盐优质蛋白,限制剧烈运动。疫苗接种应避开疾病活动期,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需谨慎。妊娠前需评估肾脏状态。
紫癜性肾炎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饮食宜清淡,限制每日盐分摄入不超过5克,适量补充维生素C增强血管韧性。急性期卧床休息有助于减轻肾脏负担,缓解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注意观察尿液颜色与尿量变化,出现水肿或血压升高及时复诊。长期随访中每3-6个月需复查尿常规与肾功能,育龄女性患者应做好妊娠计划咨询。
紫癜性肾炎的恢复时间通常为3-6个月,具体时间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反应及个体差异有关。
紫癜性肾炎的病程可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急性期症状如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等可能在1-4周内逐渐缓解,但肾脏损伤的恢复需要更长时间。轻度患者仅表现为轻微血尿或蛋白尿时,肾功能多在3个月内恢复正常。中重度患者若出现大量蛋白尿或肾功能异常,可能需要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治疗和随访,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慢性肾脏病。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糖皮质激素是常用药物,如泼尼松片可帮助控制免疫反应,严重病例可能需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片。部分患者对治疗反应较慢,需调整用药方案。
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高盐饮食,减少肾脏负担。注意观察尿液颜色和尿量变化,出现水肿或血压升高时及时就医。急性期需卧床休息,恢复期可逐步增加活动量。饮食上需限制蛋白质摄入量,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避免食用可能诱发过敏的食物如海鲜、坚果。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加重病情。定期复查尿常规和肾功能,直至医生确认完全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