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中暑后可通过脱离高温环境、补充水分、物理降温、药物干预、就医治疗等方式处理。中暑通常由高温暴露、体液丢失过多、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1、脱离高温环境立即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通畅。避免继续暴露于烈日或高温密闭环境,有条件时可进入空调房间降温。环境温度每降低1摄氏度可显著减轻热应激反应。
2、补充水分少量多次饮用含盐分的清凉饮品,如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每小时补液量不超过1000毫升,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导致电解质紊乱。忌饮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饮品。
3、物理降温用湿毛巾冷敷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或用温水擦拭全身。可配合扇风促进蒸发散热,但避免直接用冰水降温。体温降至38摄氏度以下时应停止强力降温措施。
4、药物干预轻症可遵医嘱使用口服补液盐散、藿香正气口服液等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出现肌肉痉挛时可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疼痛,恶心呕吐时可用多潘立酮片止吐。
5、就医治疗出现意识模糊、持续高热、抽搐等重症表现时,需立即送医。医院可能采用静脉补液、氯丙嗪注射液降温等治疗,严重者需入住重症监护室进行生命支持。
中暑恢复期应保持1-3天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日常需做好防暑准备,外出佩戴遮阳帽,穿着浅色透气衣物,高温时段减少户外活动。饮食注意补充富含钾的香蕉、菠菜等食物,家中常备十滴水、人丹等防暑药品。出现头晕乏力等先兆症状时应及时干预,防止发展为热射病等危重情况。
高温下预防中暑可通过补充水分、避免高温时段外出、穿着透气衣物、合理饮食、及时降温等方式实现。中暑可能由高温环境、脱水、过度劳累等因素引起,需结合生活干预与紧急处理。
1、补充水分高温环境下人体水分流失加快,需定时饮用白开水或淡盐水,避免含糖或酒精饮料加重脱水。建议每小时饮用200-300毫升,运动后额外补充。若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等脱水征兆,需立即增加饮水量。儿童及老年人对脱水更敏感,家长需督促其规律饮水。
2、避免高温时段每日10点至16点紫外线最强且气温最高,应减少户外活动。必须外出时选择阴凉路线,缩短停留时间。户外工作者需调整作业时段,每30分钟至阴凉处休息。密闭高温环境如车厢、厨房需加强通风或使用空调,避免核心体温超过38摄氏度。
3、透气衣物选择浅色、宽松的棉质或速干面料衣物,有助于汗液蒸发散热。佩戴宽檐帽和UV400防晒镜,避免头部直晒。户外作业人员应穿戴冰丝袖套、降温背心等防护装备。衣物汗湿后需及时更换,防止湿冷刺激引发热射病前兆。
4、合理饮食增加西瓜、黄瓜等高水分果蔬摄入,补充随汗液流失的钾、钠等电解质。适量食用绿豆汤、薄荷茶等清热食材,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加重代谢负担。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糖,防止大量进食水果引发波动。餐后1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
5、及时降温出现头晕、恶心等先兆中暑症状时,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冷敷颈部、腋下等大血管部位。可少量多次饮用含盐凉水,配合扇风促进蒸发散热。若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等重度中暑表现,需立即就医进行静脉补液及物理降温治疗。
长期户外工作者应定期进行耐热训练,逐步适应高温环境。家中常备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防暑药品,但须遵医嘱使用。空调温度建议设定26-28摄氏度,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引发热感冒。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夏季需加强体温监测,必要时调整降压药等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