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中毒可通过停止饮酒、补充水分、药物治疗、血液净化和心理干预等方式治疗。酒精中毒通常由短时间内大量饮酒、长期酗酒、个体代谢差异、合并用药或基础疾病等原因引起。
1、停止饮酒立即停止饮酒是治疗酒精中毒的首要措施。酒精中毒患者需远离酒精环境,避免继续摄入含酒精的饮品或食物。家属应协助清除患者周围的可疑酒精来源,防止误食。对于轻度中毒者,停止饮酒后症状可能逐渐缓解。
2、补充水分酒精具有利尿作用,容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补液时需监测尿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合并呕吐者需防止误吸,必要时留置胃管。
3、药物治疗严重酒精中毒需遵医嘱使用纳洛酮注射液拮抗酒精对中枢神经的抑制,用维生素B1注射液预防韦尼克脑病。针对呕吐可用甲氧氯普胺注射液,躁动者可短期使用地西泮注射液。用药需在监护下进行,禁用镇静类药物加重呼吸抑制。
4、血液净化血液透析适用于血酒精浓度超过400mg/dl的重度中毒或合并甲醇、乙二醇中毒者。通过体外循环清除血液中的酒精和毒性代谢产物,纠正酸中毒。治疗前需评估凝血功能,过程中监测生命体征,防止低血压等并发症。
5、心理干预酒精依赖患者康复期需接受心理咨询和认知行为治疗。通过动机访谈增强戒酒意愿,参加匿名戒酒会建立社会支持。家属应参与家庭治疗,改善沟通模式,消除诱发饮酒的环境因素。必要时联合使用阿坎酸钙片等防复饮药物。
酒精中毒患者恢复期应保持清淡饮食,适量补充B族维生素和优质蛋白。避免剧烈运动和高温环境,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建议定期复查肝功能,长期戒酒者可接种乙肝疫苗。出现手抖、幻觉等戒断症状时需及时就医,不可自行服用解酒药物。
防止酒精中毒需通过控制饮酒量、避免空腹饮酒、选择低度酒、延长饮酒间隔、及时补充水分等方式实现。酒精中毒主要与短时间内摄入过量酒精有关,可能引发呕吐、意识模糊、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需立即就医。
1、控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宜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相当于男性饮用50度白酒不超过50毫升,女性不超过30毫升。过量饮酒会导致血液酒精浓度快速上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建议使用标准量杯计量,或选择小容量包装酒类。慢性酒精中毒患者需严格戒酒。
2、避免空腹饮酒饮酒前应进食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面包、米饭,或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食物能延缓酒精吸收速度,降低血液酒精浓度峰值。胃肠功能紊乱者饮酒前可服用铝碳酸镁咀嚼片等胃黏膜保护剂,但不可与酒精同服。
3、选择低度酒啤酒、葡萄酒等低度酒相比高度白酒更不易引发急性中毒。饮用时避免混饮不同酒类,尤其不要将白酒与碳酸饮料混合。肝功能异常者应完全避免饮酒,酒精性肝病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等护肝药物。
4、延长饮酒间隔每次饮酒间隔至少2小时,使肝脏有足够时间代谢酒精。饮酒过程中出现面色潮红、头晕等症状时应立即停饮。服用头孢类抗生素期间绝对禁酒,避免发生双硫仑样反应。慢性饮酒者戒断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地西泮片控制症状。
5、及时补充水分每饮用一杯酒精饮料后应补充等量矿泉水,促进酒精通过尿液排出。酒后可饮用蜂蜜水或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若出现严重呕吐、意识障碍等中毒症状,应立即送医洗胃,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日常应培养健康的社交方式替代饮酒,聚餐时可选择无酒精饮料。长期饮酒者需定期检查肝功能、血常规,出现手抖、记忆力减退等酒精依赖症状时,应及时到精神科或戒酒门诊就诊。家中可备纳洛酮舌下片作为应急药物,但不可替代专业医疗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