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性骨折可通过卧床休息、支具固定、药物治疗、椎体成形术、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压缩性骨折通常由骨质疏松、外伤、肿瘤转移、长期激素使用、脊柱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
1、卧床休息急性期需绝对卧床2-4周,使用硬板床保持脊柱中立位。避免翻身时扭曲身体,可每2小时轴向翻身一次。卧床期间进行踝泵运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逐步增加直腿抬高训练维持肌力。疼痛缓解后可在支具保护下短时间坐起。
2、支具固定胸腰椎骨折推荐使用三点式矫形器或硬质腰围,需全天佩戴3-6个月。支具应贴合身体曲线,腋下及髂嵴处加软垫防止压疮。佩戴期间定期调整松紧度,逐步增加每日摘除时间,配合核心肌群训练避免肌肉萎缩。
3、药物治疗疼痛剧烈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洛索洛芬钠等非甾体抗炎药,严重者短期联用曲马多。骨质疏松患者需长期服用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骨吸收抑制剂,配合钙剂和维生素D3。肿瘤转移患者需根据原发病使用靶向药物或放疗。
4、椎体成形术适用于椎体压缩超过30%且持续疼痛者,常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或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手术通过穿刺注入骨水泥稳定骨折,术后24小时即可下床。需警惕骨水泥渗漏导致神经损伤或肺栓塞,术前需完善CT评估椎体后壁完整性。
5、康复训练骨折稳定后开始渐进式训练,初期进行腹式呼吸和骨盆倾斜练习,中期加入桥式运动和跪位平衡训练,后期逐步过渡到抗阻训练。康复全程需避免脊柱前屈和旋转动作,配合超声波或低频脉冲电磁场促进骨愈合。
压缩性骨折患者需终身保持每日1000-1200毫克钙摄入,多食用乳制品、豆制品和小鱼干。戒烟限酒避免进一步骨量流失,居家环境消除地毯、门槛等跌倒隐患。建议每半年进行骨密度检测,骨质疏松患者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至少3-5年。康复期可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避免篮球、滑雪等高危活动。
压缩性骨折合并肠梗阻通常需要紧急医疗干预。压缩性骨折可能导致脊柱稳定性受损,而肠梗阻则可能由骨折后腹膜血肿、长期卧床或药物副作用等因素引起,需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压缩性骨折常见于骨质疏松或外伤,脊柱椎体受压变形可能刺激邻近交感神经丛,导致胃肠蠕动减弱。长期卧床患者肠道蠕动功能下降,粪便滞留易引发机械性梗阻。部分镇痛药物如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可能抑制肠蠕动,加重便秘症状。腹膜后血肿压迫肠管可直接导致梗阻,表现为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严重者可出现肠壁缺血坏死,需警惕感染性休克风险。
临床处理需兼顾骨折固定与肠道功能恢复。轻度肠梗阻可采用禁食、胃肠减压联合甘油灌肠剂通便。对于药物性肠麻痹,停用阿片类镇痛药并改用塞来昔布胶囊可能改善症状。脊柱稳定性差的患者需佩戴支具,必要时行椎体成形术。完全性机械梗阻或出现腹膜炎体征时,需急诊手术解除梗阻并行骨折内固定。康复期应早期进行床上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逐步过渡到腰背肌功能训练。
患者出院后需保持适度活动,每日饮水超过2000毫升,饮食从流质逐步过渡到高膳食纤维食物如燕麦粥、蒸南瓜。避免服用可能引起便秘的钙剂或铁剂,必要时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肠道菌群。定期复查脊柱X线评估骨折愈合情况,若出现再次腹痛腹胀应及时返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