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切除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吻合口瘘。吻合口瘘的发生与手术技术、患者基础状况、术后护理等因素相关,可能引发腹腔感染、脓毒血症等危及生命的后果。
1、手术因素:
吻合技术不当是主要原因,包括缝合张力过大、血供不足或吻合器使用失误。术中需保证吻合口无张力,注意保留足够血供,必要时可采取手工缝合与器械吻合相结合的方式。
2、局部缺血:
胃残端或肠段血运不良会导致组织愈合障碍。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术中血管误扎或过度电凝止血均可能造成局部缺血,需术中精确评估组织活性。
3、感染风险:
术前存在幽门梗阻或低蛋白血症者易发生感染。腹腔内积液、消化道内容物渗漏可形成脓肿,需术后密切监测体温、腹痛症状及炎症指标变化。
4、全身状况:
营养不良、贫血或低蛋白血症显著增加风险。术前应纠正血红蛋白低于80克每升、白蛋白低于30克每升的情况,术后早期给予肠外营养支持。
5、机械性压力:
术后早期进食不当或腹腔内压增高可能导致吻合口撕裂。建议术后5-7天开始试饮水,避免咳嗽、呕吐等增加腹压的动作,必要时使用腹带保护。
术后应严格遵循阶梯式饮食方案,从流质过渡到半流质约需2周。每日分6-8次少量进食,选择高蛋白、低纤维食物如蒸蛋羹、鱼肉泥。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餐后保持半卧位30分钟。术后3个月内禁止剧烈运动,但需每日进行床边踏步等轻度活动促进肠蠕动。定期复查血常规、营养指标及胃镜检查,发现持续发热、剧烈腹痛需立即就诊。
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感染、血栓栓塞、急性肾损伤、蛋白质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水肿等病理改变,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需密切监测并及时干预。
1、感染肾病综合征患者因尿液中丢失大量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成分,同时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常见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和皮肤感染。感染可能加重蛋白尿并诱发肾功能恶化。治疗需根据病原学检查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等,同时调整免疫抑制方案。
2、血栓栓塞低蛋白血症导致肝脏代偿性合成脂蛋白增加,血液呈高凝状态,加之利尿治疗引起的血液浓缩,易形成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最为常见,肾静脉血栓可表现为突发腰痛和血尿。预防性抗凝治疗适用于高危患者,如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华法林钠片等,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3、急性肾损伤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肾间质水肿或药物肾毒性等因素可能导致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表现为少尿、水肿加重及血肌酐升高。需及时补充白蛋白纠正低血容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4、蛋白质营养不良长期大量蛋白尿导致负氮平衡,患者出现肌肉萎缩、伤口愈合延迟和儿童生长发育迟缓。需保证每日1-1.2g/kg优质蛋白摄入,优先选择鸡蛋、鱼肉等生物价高的蛋白质,同时配合复方α-酮酸片补充必需氨基酸。
5、电解质紊乱利尿剂过度使用或肾小管功能受损可引起低钠血症、低钾血症或代谢性碱中毒。表现为乏力、心律失常等症状。需定期检测电解质水平,调整利尿剂用量,必要时口服氯化钾缓释片或静脉补充电解质溶液。
肾病综合征患者应定期监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及肾功能指标,严格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3g,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蛋白尿。出现发热、呼吸困难或下肢肿胀等表现时及时就医。儿童患者家长需注意预防接种时机选择,避免使用活疫苗。长期服用激素者需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所有治疗均需在肾内科医师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