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压缩性骨折后需注意卧床制动、疼痛管理、呼吸训练、营养支持和康复锻炼。胸椎压缩性骨折多由骨质疏松、外伤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背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1、卧床制动急性期需绝对卧床2-4周,选择硬板床并保持脊柱中立位。翻身时采用轴线翻身法,避免腰部扭转。可遵医嘱使用胸腰椎支具固定,减少椎体进一步压缩风险。卧床期间需预防压疮,每2小时协助改变体位一次。
2、疼痛管理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洛索洛芬钠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严重疼痛可短期使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配合局部冷敷或低频脉冲治疗缓解肌肉痉挛。避免自行服用强效镇痛药掩盖病情变化。
3、呼吸训练因胸廓活动受限易导致肺不张,需每日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和吹气球练习。卧床期间每小时深呼吸5-10次,咳嗽时用手按压骨折部位减轻震动痛。出现气促需警惕肺栓塞等并发症。
4、营养支持每日补充钙800-1200mg和维生素D3 400-800IU,多食用牛奶、豆腐等高钙食物。蛋白质摄入量需达1.2-1.5g/kg体重,促进骨痂形成。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避免影响钙质吸收。
5、康复锻炼伤后4-6周开始腰背肌等长收缩训练,8周后逐步增加五点支撑法、飞燕式等抗阻练习。所有锻炼需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过早负重。骨质疏松患者需同步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胸椎压缩性骨折恢复期需持续佩戴支具3-6个月,定期复查X线观察椎体高度恢复情况。日常生活中避免提重物、突然弯腰等动作,乘坐交通工具时使用腰托保护。建议每日晒太阳20分钟促进维生素D合成,长期服用双膦酸盐类药物者需监测肾功能。如出现下肢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需立即就医。
胸椎引起的后背疼痛可通过热敷理疗、药物镇痛、姿势矫正、康复训练、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胸椎源性背痛通常由胸椎小关节紊乱、胸椎间盘退变、胸椎压缩骨折、强直性脊柱炎、胸椎肿瘤等因素引起。
1、热敷理疗局部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使用40-45℃热毛巾敷于疼痛区域15-20分钟,每日重复进行2-3次。红外线理疗仪照射也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但皮肤感觉异常者需谨慎使用。热敷后配合轻度伸展运动效果更佳。
2、药物镇痛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可缓解轻中度疼痛。肌肉松弛剂如盐酸乙哌立松片适用于伴随肌肉紧张的情况。严重疼痛可遵医嘱使用氨酚羟考酮片,但需注意成瘾性。外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可直接作用于疼痛部位。
3、姿势矫正长期伏案工作需保持脊柱中立位,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睡眠时选择中等硬度床垫,侧卧时双膝间放置枕头维持胸椎生理曲度。避免单肩背包、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等不良姿势,每30分钟起身活动一次。
4、康复训练猫牛式伸展可改善胸椎活动度,每天练习10-15次。弹力带划船训练能增强背部肌群力量。游泳特别是蛙泳对胸椎压力较小。训练初期应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拉伸导致损伤加重。
5、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伴神经压迫需行椎管减压术,严重椎体骨折可能需椎体成形术。强直性脊柱炎晚期若出现脊柱畸形,可考虑截骨矫形手术。术后需配合支具固定3-6个月,逐步恢复脊柱稳定性。
日常应避免提重物及突然扭转胸椎的动作,睡眠时采用仰卧位可减轻椎间盘压力。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适度晒太阳促进骨骼健康。疼痛持续超过2周或伴随下肢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时需立即就医。定期进行脊柱核心肌群训练有助于预防复发,建议选择专业机构进行脊柱健康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