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刮治通常需要打麻药,以减轻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感。牙周刮治是清除牙周袋内牙石和病变组织的治疗方式,麻醉有助于提高患者舒适度。
牙周刮治过程中使用的麻醉方式多为局部浸润麻醉或阻滞麻醉,麻醉药物可有效阻断神经传导,使治疗区域暂时失去痛觉。治疗前医生会评估患者疼痛敏感度、牙周袋深度及治疗范围,浅表刮治可能无须麻醉,但中深度刮治普遍需要麻醉配合。麻醉能避免患者因疼痛产生躲避反应,确保器械精准清除牙菌斑和牙石。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短暂牙龈麻木或轻微肿胀,一般2-4小时自行消退。
对麻醉药物过敏、心血管疾病患者需提前告知医生调整方案,妊娠期女性需谨慎评估麻醉必要性。儿童配合度较低时可能需辅助镇静措施。少数牙周袋较浅且牙石分布局限的情况,医生可能建议尝试无麻醉刮治,但患者需具备较高疼痛耐受性。
治疗后24小时内避免进食过硬过烫食物,防止麻醉未完全时咬伤黏膜。使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有助于减少菌斑堆积,定期复查可延缓牙周炎进展。若出现持续出血或异常疼痛应及时复诊。
拔牙前服用止痛药通常能减轻麻药消退后的疼痛感,但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缓解术后炎症性疼痛,而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缓释片则适用于中重度疼痛控制。
术前1-2小时服用止痛药可使血药浓度在麻药失效时达到峰值,有效覆盖疼痛敏感期。布洛芬等药物还能减少局部组织水肿,降低术后肿胀概率。但需注意避免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尤其对于复杂拔牙或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部分牙科诊所会在拔牙后即刻给予长效局部麻醉剂如罗哌卡因注射液,进一步延长镇痛时间。
特殊情况下如干槽症、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导致的剧烈疼痛,常规止痛药效果可能有限。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等需调整用药方案,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及产科用药指南,如儿童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
术后24小时内可采用冰敷减轻肿胀,48小时后改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口腔清洁但避免用力漱口,选择温凉流质饮食。若出现持续剧烈疼痛、发热或异常出血,应立即复诊排除感染等并发症。合理使用止痛药配合规范术后护理,能有效提升拔牙后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