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新生儿窒息需从孕期保健、分娩监护、产后护理三方面入手,主要有规范产检、正确喂养姿势、避免母婴同床睡眠、及时清理呼吸道、掌握急救措施等方法。
1、规范产检孕期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可筛查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降低胎儿宫内缺氧风险。孕晚期需监测胎心胎动,发现异常及时就医。避免接触烟草、酒精等有害物质,防止胎盘功能异常影响胎儿供氧。
2、正确喂养母乳喂养时保持婴儿头部高于胃部,奶瓶喂养选择合适流速奶嘴。喂奶后竖抱拍嗝15-20分钟,观察有无吐奶。早产儿或吞咽功能差的婴儿可采用少量多次喂养方式,喂食时保持清醒状态。
3、睡眠安全婴儿应单独睡婴儿床,床垫硬度适中,移除枕头、毛绒玩具等柔软物品。采用仰卧位睡眠,避免俯卧或侧卧。不与成人同床睡眠,防止被褥覆盖口鼻或受压窒息。保持睡眠环境温度适宜,避免过度包裹。
4、呼吸道管理及时清理鼻腔分泌物,吐奶后立即侧头拍背。避免颈部过度屈曲的衣物或睡姿。感冒时使用生理盐水滴鼻软化鼻痂,用吸鼻器轻柔清除。早产儿或呼吸道畸形患儿需定期评估呼吸功能。
5、急救准备照料者需学习海姆立克急救法及新生儿心肺复苏术。发现面色青紫、呼吸暂停时立即解除窒息因素,刺激足底唤醒呼吸。家庭可备婴儿专用吸痰器,紧急情况拨打急救电话同时进行初步处理。
除上述措施外,需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二手烟暴露。婴儿衣物选择纯棉材质,避免装饰物脱落误吸。洗澡时全程托住头颈部,防止滑入水中。早产儿、低体重儿等高危人群应增加呼吸监测频率,必要时使用呼吸监护仪。发现异常哭声微弱、呼吸费力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
新生儿窒息主要表现为皮肤青紫或苍白、呼吸微弱或停止、肌张力低下、反应迟钝或消失、心率减慢或心跳停止等症状。新生儿窒息可能由脐带绕颈、胎盘早剥、产道挤压、母体疾病、胎儿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
1、皮肤青紫或苍白新生儿窒息时由于缺氧导致血液中氧气含量下降,皮肤可能出现青紫或苍白。轻度窒息时表现为口唇和四肢末端青紫,重度窒息则全身皮肤苍白或青灰。这种情况需立即清理呼吸道并给予氧气支持,必要时进行正压通气。
2、呼吸微弱或停止窒息新生儿常出现呼吸浅表、不规则甚至呼吸暂停。初期可能表现为呼吸急促,随着缺氧加重逐渐转为呼吸微弱。医护人员会通过触觉刺激或正压通气帮助建立呼吸,严重者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3、肌张力低下缺氧会导致新生儿全身肌肉松弛,表现为四肢松软无力,对外界刺激反应减弱。医生会通过Apgar评分中的肌张力项目评估窒息程度,评分越低表明缺氧越严重,需要更积极的复苏措施。
4、反应迟钝或消失窒息新生儿对刺激反应减弱或完全无反应,可能不会哭闹或仅有微弱哭声。医护人员会通过弹足底等刺激测试新生儿反应,无反应者需立即开始复苏流程,包括保暖、清理气道、人工呼吸等措施。
5、心率减慢或心跳停止严重窒息会导致心动过缓甚至心搏停止,这是最危急的情况。医护人员会立即进行胸外按压配合正压通气,必要时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心率恢复是复苏成功的重要指标,持续监测心率对评估预后很关键。
新生儿窒息是紧急情况,家长发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预防窒息需做好产前检查,选择正规医院分娩。窒息复苏后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注意保暖,维持适宜环境温度。母乳喂养有助于恢复,但要评估吸吮能力。定期随访评估神经系统发育,必要时进行康复训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感染,按医嘱完成后续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