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需通过复位固定、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手术干预及并发症预防等方式处理。该损伤通常由高能量外伤、骨质疏松、暴力扭转、交通事故或运动撞击等原因引起。
1、复位固定:
闭合复位是首选方式,需在麻醉下通过牵引手法恢复骨骼解剖位置,随后采用石膏或支具外固定4-6周。对于严重移位者可能需配合克氏针临时固定,固定期间需定期拍摄X线片监测骨位。
2、药物治疗:
疼痛管理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洛索洛芬钠,严重疼痛可短期应用曲马多。为促进骨愈合可配合骨肽注射液,骨质疏松患者需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制剂。所有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
3、康复训练:
拆除固定后需系统进行腕关节活动度训练,早期以被动屈伸为主,逐步过渡到抗阻练习。作业治疗包括捏握训练、旋前旋后练习,配合蜡疗或超声波等物理疗法改善软组织粘连。
4、手术干预:
对于关节面塌陷超过2毫米或严重粉碎者,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常用术式包括掌侧锁定钢板固定、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必要时进行自体骨移植填充骨缺损区域。
5、并发症预防:
重点防范创伤性关节炎和腕管综合征,早期需监测正中神经功能。长期随访关注桡腕关节匹配度,通过CT三维重建评估关节面修复情况,出现畸形愈合需考虑截骨矫形手术。
康复期应保持高蛋白饮食,每日摄入牛奶300毫升、鸡蛋1-2个促进骨痂形成。固定期间可进行手指抓握练习预防肌肉萎缩,拆除外固定后循序渐进增加腕部负荷,避免提重物等暴力活动。定期复查X线片直至骨性愈合,通常需要3-6个月完全恢复功能。吸烟患者必须戒烟以降低骨不连风险,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水平。
粉瘤一般是指皮脂腺囊肿,可能与皮脂腺导管堵塞、毛囊损伤、遗传因素有关。
皮脂腺导管堵塞是粉瘤形成的主要原因,皮脂腺分泌的油脂无法正常排出,逐渐堆积形成囊肿。毛囊损伤可能导致皮脂腺导管结构破坏,使皮脂滞留形成囊肿。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皮脂腺导管结构异常或分泌功能紊乱可能增加粉瘤发生概率。粉瘤通常表现为皮肤下圆形肿块,表面光滑,可能伴随轻微压痛或红肿。
建议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挤压粉瘤,出现红肿疼痛时及时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