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咽喉炎可能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环境刺激、过敏反应、胃食管反流等因素引起。
1、病毒感染:
约70%小儿咽喉炎由鼻病毒、腺病毒等呼吸道病毒引发。病毒侵入咽喉黏膜后引发局部充血水肿,表现为咽痛、声音嘶哑。多数具有自限性,可通过多饮水、雾化吸入缓解症状,若合并高热需及时就医。
2、细菌感染:
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是常见致病菌,可导致扁桃体化脓性炎症。患儿除咽痛外常伴颌下淋巴结肿大,需通过咽拭子确诊后使用抗生素治疗。未规范治疗可能诱发风湿热等并发症。
3、环境刺激:
被动吸烟、粉尘或干燥空气持续刺激咽喉部黏膜,导致防御功能下降。表现为反复咽干、异物感,建议保持室内湿度50%-60%,避免接触二手烟等刺激物。
4、过敏反应:
花粉、尘螨等过敏原诱发咽喉部Ⅰ型变态反应,黏膜血管通透性增加引发水肿。多伴随鼻痒、眼痒等过敏症状,需进行过敏原检测并远离致敏物质,严重时需抗组胺药物治疗。
5、胃食管反流:
胃酸反复刺激咽喉部引起化学性炎症,常见于平躺后咳嗽加重的患儿。需调整喂养姿势,少量多餐,必要时使用抑酸剂治疗原发病。
日常需注意保持口腔清洁,进食温凉流质食物减轻咽喉刺激。适当增加维生素C摄入增强免疫力,如鲜榨橙汁、猕猴桃等。避免剧烈喊叫或长时间说话,秋冬季节外出可佩戴棉质口罩防护。若出现呼吸急促、拒食或持续高热超过3天,应立即就诊耳鼻喉科评估病情。
滤泡性咽喉炎主要表现为咽部异物感、干痒疼痛、滤泡增生等症状,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环境刺激、用嗓过度或胃酸反流等因素引起。
1、咽部异物感:
患者常自觉咽部有黏痰附着或异物阻塞感,频繁清嗓但难以咳出。这与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刺激神经末梢有关,晨起时症状尤为明显。可配合生理盐水含漱缓解不适。
2、干痒疼痛:
咽部干燥发痒是典型早期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灼痛感,吞咽时加重。检查可见咽黏膜充血,散在淋巴滤泡隆起如鹅卵石样。避免辛辣食物刺激有助于症状改善。
3、滤泡增生:
咽后壁及舌根部可见多个粟粒状淋巴滤泡增生,表面可附有白色分泌物。这种增生属于免疫反应性改变,可能伴随颌下淋巴结轻度肿大。急性期滤泡充血明显,慢性期呈苍白隆起。
4、咳嗽反射:
因滤泡刺激常引发阵发性干咳,夜间平卧时加重。咳嗽多为无痰性,少数因合并感染可能出现黄痰。需注意与过敏性咳嗽鉴别,后者常伴打喷嚏等过敏症状。
5、声嘶疲劳:
病变累及喉部时可能出现声音嘶哑、发声易疲劳。喉镜检查可见声带边缘充血肥厚,严重者出现声带小结。教师、歌手等职业用嗓人群更易出现此类表现。
日常需保持室内湿度40%-60%,每日饮水1500毫升以上,避免烟酒及过冷过热饮食。推荐食用雪梨、百合等润喉食材,练习腹式呼吸减少清嗓动作。症状持续两周以上或伴发热、吞咽困难时需及时耳鼻喉科就诊,必要时行喉镜检查排除其他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