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骨折的外部症状包括局部肿胀、疼痛、瘀斑、活动受限和畸形。肿胀是骨折后最常见的表现,由于软组织损伤和出血导致局部明显膨胀。疼痛通常在受伤后立即出现,尤其在负重或活动时加剧,严重时可能影响行走。瘀斑是由于骨折部位出血,血液渗入皮下组织形成的青紫色斑块,通常在受伤后几小时至几天内出现。活动受限表现为脚踝和足部无法正常活动,尤其是背屈和跖屈功能受限。畸形则可能表现为脚后跟的形态异常,如明显的塌陷或外翻。
1、肿胀:脚后跟骨折后,局部组织受损,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和体液渗出,形成明显肿胀。肿胀可能伴随皮肤紧绷感,严重时会影响穿鞋。初期可通过冰敷减轻肿胀,同时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
2、疼痛:骨折部位的疼痛通常剧烈且持续,尤其在触摸或活动时加重。疼痛可能放射至足底或脚踝,影响日常活动。避免负重和使用镇痛药物如布洛芬缓释片400mg,每日2次可缓解症状。
3、瘀斑:骨折后出血导致皮下淤血,形成瘀斑。瘀斑的颜色随时间变化,从红色逐渐变为青紫色,最后转为黄色。瘀斑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但可配合热敷促进吸收。
4、活动受限:脚后跟骨折后,脚踝和足部的活动范围明显受限,尤其是背屈和跖屈功能受限。活动受限可能持续数周至数月,需通过康复训练逐步恢复功能。早期可使用支具固定,后期进行物理治疗。
5、畸形:严重的脚后跟骨折可能导致足部畸形,如脚后跟塌陷或外翻。畸形可能影响行走和站立,需通过手术矫正。常见手术方式包括跟骨复位内固定术和跟骨截骨术,术后需长期康复训练。
脚后跟骨折的恢复期较长,饮食上应多摄入富含钙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和鱼类,促进骨骼愈合。适当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游泳或骑自行车,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和改善关节活动度。护理上需注意保持患肢清洁干燥,定期复查以监测恢复情况。
脚后跟裂开口子可能与皮肤干燥、真菌感染、维生素缺乏等因素有关,可通过保湿护理、抗真菌治疗、补充营养等方式改善。
皮肤干燥是脚后跟裂口的常见原因,多见于秋冬季节或频繁接触碱性清洁剂的人群。表现为局部皮肤增厚、脱屑,严重时出现疼痛性裂口。建议每日温水泡脚后涂抹含尿素或水杨酸的润肤霜,穿棉质袜子减少摩擦。真菌感染如足癣可能导致皮肤角质异常增厚,伴随瘙痒、脱皮,需使用联苯苄唑乳膏或硝酸咪康唑乳膏局部涂抹。长期挑食或胃肠吸收障碍者可能出现维生素A、E缺乏,造成皮肤修复能力下降,可适量增加胡萝卜、坚果等食物摄入,必要时遵医嘱口服维生素AD软胶囊。
日常避免赤脚行走,选择宽松透气的鞋子,冬季可使用加湿器维持环境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