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脑梗塞昏迷不醒需立即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主要包括溶栓治疗、机械取栓、控制脑水肿、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及康复干预。昏迷状态通常与脑组织严重缺血、颅内压升高或脑干功能受损有关。
1、溶栓治疗:
发病4.5小时内可考虑静脉溶栓,常用药物包括阿替普酶、尿激酶等。溶栓能溶解血栓恢复血流,但需严格评估出血风险。错过时间窗或存在禁忌症者需选择其他方案。
2、机械取栓:
对大血管闭塞患者可采用支架取栓术或抽吸导管技术。该方法通过微创介入直接清除血栓,时间窗可延长至24小时,术后需密切监测再灌注损伤。
3、控制脑水肿:
使用甘露醇、高渗盐水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必要时行去骨瓣减压术。脑水肿高峰期在发病后3-5天,需持续监测瞳孔变化和意识状态。
4、生命支持治疗:
建立人工气道维持呼吸功能,调控血压保证脑灌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昏迷患者易并发肺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和抗凝剂。
5、神经保护与促醒:
应用依达拉奉等神经保护剂,配合高压氧、针灸等促醒治疗。意识恢复后需早期进行吞咽训练、肢体康复等综合干预。
患者苏醒后应坚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补充优质蛋白质如鱼肉、豆制品,限制每日钠摄入低于5克。康复期可进行被动关节活动训练,从每日2次、每次10分钟开始逐步增加强度。家属需学习翻身拍背技巧预防压疮,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强光刺激。定期复查头颅CT评估脑组织恢复情况,心理疏导对改善预后同样重要。
脑梗塞的CT显影时间一般为发病后24-48小时,具体时间与梗塞部位、范围及个体差异有关。
脑梗塞早期由于缺血区脑组织含水量增加,CT可能仅显示脑沟变浅或局部密度稍减低。随着时间推移,缺血区细胞毒性水肿加重,24小时后CT可清晰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典型表现为边界不清的楔形或扇形低密度区。若为大面积脑梗塞,部分患者可能在6-12小时内出现早期征象,如豆状核模糊、岛带征消失等。后循环梗塞因颅骨伪影干扰,CT显影可能延迟至48小时以上。对于超急性期脑梗塞,CT灌注成像或MRI弥散加权成像能更早发现异常。
怀疑脑梗塞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静脉溶栓或取栓治疗的时间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