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开放性骨折需立即进行急救处理并尽快就医,主要措施包括止血、伤口保护、固定患肢、避免移动和及时送医。
开放性骨折常伴随出血,需用清洁敷料或无菌纱布直接压迫伤口止血。避免使用止血带,除非出血无法控制且压迫无效。持续出血时可在敷料上叠加纱布维持压力,同时记录止血带使用时间若不得已使用。
暴露的骨端和伤口需用无菌敷料覆盖,防止细菌感染。不可尝试复位骨折或触碰伤口,可用生理盐水简单冲洗可见污染物,但禁止自行使用消毒剂冲洗深部伤口。临时可用干净塑料膜覆盖敷料以隔绝污染。
用夹板或硬质材料如木板、折叠杂志固定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减少二次损伤。固定时保持肢体自然位置,用绷带或布条分段捆扎,松紧以能插入一指为宜。避免直接压迫伤口或骨端突出部位。
搬运前必须完成固定,移动时需托住骨折远近端和关节部位整体平移。避免患肢扭转或弯曲,可临时用衣物卷支撑肢体空隙。自行转运时需保持患肢高于心脏水平,减轻肿胀。
所有开放性骨折均需在6小时内进行手术清创。送医时携带受伤过程记录,告知医生出血量、是否使用止血带及时间。需急诊进行破伤风免疫、静脉抗生素和影像学评估,多数需要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
康复期需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渐进性负重训练,初期避免患肢下垂以防肿胀。饮食需增加蛋白质如鱼肉、豆制品和维生素C柑橘、西兰花促进骨愈合,每日补充800-1000mg钙质。术后6-8周内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痂形成情况,物理治疗可改善关节活动度。警惕发热、伤口渗液等感染征兆,吸烟和饮酒会显著延迟愈合。
开放性骨折的确诊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伤口评估,主要方法有体格检查、X线检查、CT扫描、伤口细菌培养和实验室检查。
1、体格检查医生会观察受伤部位是否存在皮肤破损、骨骼外露或伤口污染。触诊可判断骨折断端是否移位,同时评估肢体远端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疼痛、肿胀和异常活动是常见体征,严重者可能出现休克症状。
2、X线检查X线平片能清晰显示骨折线走向、碎骨片位置及关节受累情况。常规拍摄正侧位片,必要时加拍斜位片。对于长骨骨折,需包含相邻关节以排除合并损伤。X线检查是诊断骨折类型和严重程度的基础手段。
3、CT扫描CT三维重建可精确评估复杂骨折的立体形态,尤其适用于关节内骨折和脊柱骨折。能清晰显示碎骨片与周围血管神经的解剖关系,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依据。多层螺旋CT还可检测微小骨折线和隐匿性损伤。
4、伤口细菌培养对开放性伤口进行分泌物采样培养,可明确污染菌种及药敏结果。Gustilo分型中Ⅲ型骨折必须进行培养,指导抗生素选择。采样应在清创前完成,避免消毒液影响检测结果。严重污染者需重复培养监测感染情况。
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判断感染程度和失血量,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有助于早期发现感染。电解质检查能评估创伤后内环境紊乱,凝血功能检查对术中出血风险预判很重要。严重创伤需监测肌红蛋白预防骨筋膜室综合征。
确诊开放性骨折后应立即进行伤口保护,用无菌敷料覆盖避免二次污染。患肢需临时固定减少疼痛和进一步损伤。禁止自行复位或冲洗伤口,可能将表层细菌带入深部组织。所有开放性骨折都属于急诊病例,需在6-8小时内完成清创手术。术后需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愈合情况,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康复期应循序渐进进行功能锻炼,配合物理治疗促进骨折愈合。饮食需保证充足蛋白质和钙质摄入,戒烟戒酒以改善局部血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