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轻微骨折可通过冰敷、固定、抬高患肢、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疼痛。儿童轻微骨折通常由跌倒、碰撞、运动损伤等原因引起。
1、冰敷:骨折后24-48小时内,可使用冰袋或冷敷包敷在患处,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一次。冰敷有助于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但需注意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可用毛巾包裹冰袋。
2、固定:使用夹板或绷带固定骨折部位,避免患处移动。固定可以减少骨折断端的摩擦,缓解疼痛,同时防止二次损伤。固定时需注意松紧适度,避免影响血液循环。
3、抬高患肢:将骨折的肢体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有助于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抬高患肢时,可使用枕头或软垫支撑,保持舒适姿势。
4、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混悬液5-10mg/kg,每6-8小时一次或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10-15mg/kg,每4-6小时一次缓解疼痛。药物使用需严格按照剂量,避免过量。
5、休息:骨折后应避免剧烈活动,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休息有助于骨折愈合,减少疼痛感。家长需监督儿童避免过度活动,同时提供心理安慰,减轻其紧张情绪。
儿童轻微骨折后,需注意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钙质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类等,促进骨骼愈合。适当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避免长时间卧床,有助于血液循环和恢复。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症状,如疼痛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复查。
老年人腰椎压缩性骨折可通过卧床休息、支具固定、药物治疗、微创手术、开放手术等方式处理。腰椎压缩性骨折通常由骨质疏松、外伤、肿瘤转移、长期激素使用、脊柱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
1、卧床休息急性期需严格卧床2-4周,选择硬板床并保持脊柱轴向翻身。卧床期间可进行踝泵运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使用气垫床预防压疮。疼痛缓解后可在支具保护下逐步坐起,避免过早负重导致骨折加重。
2、支具固定定制硬质腰围或胸腰骶支具提供外部支撑,需全天佩戴3-6个月。支具可限制脊柱屈伸活动,减轻椎体压力,促进骨折愈合。使用时需注意皮肤护理,每日检查骨突部位是否出现压红或破损。
3、药物治疗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洛索洛芬钠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骨质疏松患者需联合阿仑膦酸钠维D3片、鲑降钙素鼻喷剂等抗骨松药物。严重疼痛可短期使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但需警惕便秘等副作用。
4、微创手术椎体成形术或后凸成形术适用于疼痛持续、椎体高度丢失明显的患者。通过穿刺向骨折椎体注入骨水泥,可快速稳定骨折并缓解疼痛。手术创伤小,术后1-2天即可下床活动,适合高龄体弱患者。
5、开放手术合并神经压迫或脊柱不稳时需行椎管减压内固定术。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重建脊柱稳定性,必要时进行椎体间融合。术后需佩戴支具3-6个月,定期复查评估植骨融合情况。
老年人腰椎压缩性骨折恢复期需加强钙和维生素D补充,每日摄入牛奶300-500毫升、深绿色蔬菜200克。康复阶段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腰背肌等长收缩训练,逐步增加直腿抬高、五点支撑等动作。避免提重物、久坐久站及剧烈扭转动作,预防再次骨折。建议每6-12个月进行骨密度检测,持续监测骨质疏松治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