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lon骨折是指胫骨远端关节面的骨折,通常由高能量损伤引起,如车祸或高处坠落。这种骨折的特点是涉及关节面,可能伴随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治疗难度较大,恢复时间较长。
1、损伤机制:Pilon骨折通常由高能量外力直接作用于胫骨远端,如车祸或高处坠落。外力通过足部向上传导,导致胫骨远端关节面骨折。这种损伤常伴随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
2、骨折类型:根据骨折的严重程度和关节面的受累情况,Pilon骨折可分为三型。Ⅰ型为无移位的关节内骨折,Ⅱ型为关节内骨折伴轻度移位,Ⅲ型为关节内骨折伴严重移位和粉碎。分型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3、伴随症状:Pilon骨折常伴随明显的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由于涉及关节面,患者可能出现踝关节不稳或畸形。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可能导致皮肤坏死或感染,进一步影响骨折愈合。
4、诊断方法:Pilon骨折的诊断主要依靠X线和CT检查。X线可显示骨折的基本情况,CT则能更清晰地显示关节面的受累程度和骨折块的移位情况。MRI可用于评估软组织损伤,如韧带和肌腱的损伤。
5、治疗原则:Pilon骨折的治疗目标是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和稳定性。对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骨折,可采用石膏固定等保守治疗。对于严重移位的骨折,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如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或外固定支架固定。
饮食上,建议患者增加富含蛋白质和钙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和鱼类,以促进骨折愈合。运动方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关节活动训练,有助于恢复关节功能。护理上,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复查,及时处理并发症。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一种由胎盘滋养层细胞分泌的糖蛋白激素,主要由妊娠期女性产生,具有维持黄体功能和促进性腺发育的作用。
1、结构特点: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由α和β两个亚基组成,其中α亚基与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等激素结构相似,β亚基具有特异性。这种特殊结构使其能够与特定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2、生理功能:
在妊娠早期,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能刺激卵巢黄体持续分泌孕酮,维持子宫内膜稳定性。同时可促进胎儿性腺发育,对男性胎儿睾丸间质细胞有刺激作用。
3、临床应用:
该激素检测是诊断早期妊娠的重要指标,受孕后7-10天即可在血液中检出。异常升高可能提示葡萄胎、绒毛膜癌等疾病,水平不足则可能预示先兆流产。
4、检测方法:
临床主要通过血液或尿液检测其浓度,包括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法等。尿液试纸检测操作简便但灵敏度较低,血液定量检测结果更准确。
5、异常情况:
非妊娠期出现升高需警惕睾丸肿瘤、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等疾病。绝经后妇女检测值升高可能提示垂体疾病或恶性肿瘤,需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日常监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对妊娠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备孕女性可通过检测确认排卵情况,妊娠期定期监测有助于评估胎儿发育状态。检测前应避免大量饮水稀释尿液,采血检查无需空腹但需告知医生用药情况。异常检测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不建议自行解读数值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