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的部位通常在右下腹麦氏点附近。麦氏点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三分之一处,是阑尾根部在体表的投影位置。阑尾炎可能由阑尾管腔阻塞、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典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
1、麦氏点定位麦氏点作为阑尾炎典型压痛部位,可通过体表解剖标志快速定位。具体方法为取脐部与右侧髂前上棘顶点连线,将该连线分为三等份,外侧三分之一交点即为麦氏点。此处对应阑尾根部解剖位置,约85%的阑尾炎患者会出现该点压痛。临床检查时常采用反跳痛试验辅助诊断,按压麦氏点后突然松开时疼痛加剧具有诊断意义。
2、内脏牵涉痛特点阑尾炎早期疼痛多始于中上腹或脐周,属于内脏神经牵涉痛。随着炎症发展,疼痛逐渐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这种转移性腹痛是阑尾炎的典型特征,因炎症刺激壁层腹膜导致躯体性定位疼痛。部分患者可能因阑尾解剖变异出现异位疼痛,如盆腔位阑尾炎可表现为耻骨上区疼痛。
3、解剖变异位置约15%人群存在阑尾解剖位置变异,包括盲肠后位、盆腔位、肝下位等特殊类型。盲肠后位阑尾炎可能表现为右侧腰痛,盆腔位阑尾炎可能出现排尿疼痛。肝下位阑尾常见于儿童,疼痛位置偏向右上腹。这些特殊类型可能干扰诊断,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认。
4、体表投影范围正常阑尾体表投影区域呈三角形分布,顶点在麦氏点,底边沿右侧腹股沟韧带延伸。急性炎症时压痛范围可扩大至整个右下腹,伴局部腹肌紧张。当形成阑尾周围脓肿时,可能在右侧髂窝触及痛性包块。妊娠期女性因子宫增大,阑尾位置会随孕周向上外侧移位。
5、相关鉴别区域需与右侧输尿管结石、女性盆腔疾病等作鉴别。输尿管结石疼痛多向会阴部放射,肾区叩击痛明显。卵巢囊肿蒂扭转常有突发剧痛,妇科检查可触及附件包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初期表现类似,但很快发展为全腹膜炎。这些疾病的疼痛特点与阑尾炎存在差异。
出现持续右下腹痛建议尽早就医,避免剧烈运动或自行按压腹部。诊断期间可暂时禁食,采取半卧位缓解疼痛。术后恢复期应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保持切口清洁干燥。日常注意饮食卫生,规律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蠕动功能,降低阑尾管腔阻塞风险。
阑尾炎并非所有情况都需要手术,是否手术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阑尾炎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保守治疗、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开腹阑尾切除术、抗生素治疗、定期复查等。
1、保守治疗早期单纯性阑尾炎或症状轻微时,可尝试保守治疗。通过禁食、静脉补液、抗生素控制感染等方式缓解炎症。适用于高龄、基础疾病多等手术风险高的患者,但需密切监测体温、腹痛变化,警惕病情恶化。
2、腹腔镜手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是多数急性阑尾炎的首选方案。通过腹部微小切口完成操作,创伤小且恢复快。适用于无穿孔、脓肿的普通急性阑尾炎,术后住院时间通常较短,并发症概率较低。
3、开腹手术开腹阑尾切除术适用于复杂型阑尾炎。当出现穿孔、弥漫性腹膜炎或腹腔粘连严重时,需开腹彻底清理腹腔。手术视野更清晰,但创伤较大,术后需放置引流管并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
4、抗生素治疗单纯性阑尾炎可尝试单独使用抗生素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头孢曲松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需足疗程用药。但复发率较高,建议治疗后通过影像学复查确认阑尾炎症完全消退。
5、定期复查保守治疗或抗生素治疗后必须定期复查。通过血常规、超声或CT评估炎症指标及阑尾状态。若反复发作或形成阑尾周围脓肿,仍需考虑延期手术,避免进展为化脓性阑尾炎等严重情况。
阑尾炎患者术后应注意逐步恢复饮食,从流质过渡到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术后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切口清洁干燥。未手术者需警惕腹痛加剧、发热等危险信号,及时就医复查。平时需规律饮食,预防肠道功能紊乱,降低阑尾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