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塞的溶栓治疗是抢救缺血半暗带脑组织的关键措施,主要方法有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桥接治疗、机械取栓、联合治疗。溶栓治疗需在发病后特定时间窗内进行,常用药物包括阿替普酶、尿激酶等。
1、静脉溶栓静脉溶栓是通过外周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溶解血栓,阿替普酶是首选药物,需在发病后4.5小时内使用。治疗前需完善头颅CT排除出血,评估NIHSS评分。静脉溶栓可能引起脑出血、过敏反应等并发症,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2、动脉溶栓动脉溶栓通过介入导管直接将药物注入闭塞血管,适用于大血管闭塞患者。治疗时间窗可延长至6小时,需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进行。动脉溶栓对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可能发生血管损伤、造影剂肾病等风险。
3、桥接治疗桥接治疗先进行静脉溶栓再行机械取栓,适用于大血管闭塞患者。这种联合治疗能提高血管再通率,但需在综合卒中中心进行。桥接治疗需多学科团队协作,严格把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4、机械取栓机械取栓使用支架取栓装置直接清除血栓,适用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治疗时间窗可延长至24小时,但需满足影像学筛选标准。机械取栓对设备要求高,可能发生血管夹层、远端栓塞等并发症。
5、联合治疗联合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组合不同方法,如静脉溶栓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制定,考虑发病时间、病变部位等因素。联合治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需严格监测凝血功能。
急性脑梗塞患者除溶栓治疗外,需控制血压血糖,保持呼吸道通畅。恢复期应进行康复训练,改善肢体功能。饮食以低盐低脂为主,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定期随访评估神经功能,预防复发。溶栓治疗后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监测出血倾向。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控制危险因素。
脑梗塞前兆的表现主要有短暂性视力模糊、突发性头晕或眩晕、单侧肢体麻木无力、言语含糊不清、短暂性意识障碍等。这些症状通常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可能提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需及时就医排查。
一、短暂性视力模糊部分患者会出现单眼或双眼短暂性黑蒙,表现为视物模糊或视野缺损,通常持续数分钟后自行恢复。这与视网膜动脉或大脑后动脉供血不足有关,可能伴随眼底动脉硬化表现。建议出现此类症状时立即进行颈动脉超声和头颅影像学检查。
二、突发性头晕或眩晕后循环缺血可能导致突发性眩晕伴恶心呕吐,患者常描述为天旋地转感,持续时间较短但易反复发作。需与前庭神经元炎等耳源性疾病鉴别,伴随复视或吞咽困难时更需警惕脑干缺血可能。
三、单侧肢体麻木无力典型表现为一侧上肢或下肢突然无力,持物掉落或行走拖步,伴同侧面部麻木。症状多在24小时内完全缓解,但约三分之一的患者会在短期内进展为完全性脑梗塞。需重点检查对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情况。
四、言语含糊不清突发性构音障碍或找词困难是语言中枢缺血的常见表现,患者可能出现词不达意或理解力下降。这类症状若合并右侧肢体无力,多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流域的短暂性缺血发作。
五、短暂性意识障碍少数患者会出现突发性意识模糊或短暂丧失,通常不超过1小时,可能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相关。需与癫痫发作、低血糖等代谢性疾病进行鉴别,脑电图和血糖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
出现脑梗塞前兆症状后,建议立即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在理想范围,每日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饮食上增加深海鱼类、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减少高盐高脂饮食。定期监测血脂和颈动脉斑块情况,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若症状反复发作或持续时间延长,需尽快到神经内科进行脑血管评估,必要时住院治疗预防完全性脑梗塞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