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增生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局部肿胀、晨僵和关节变形。
1、关节疼痛:
骨质增生早期多表现为负重关节的隐痛或钝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可缓解。疼痛多由关节软骨磨损后骨与骨直接摩擦,或增生的骨刺刺激周围软组织引起。膝关节、腰椎、颈椎等承重部位最易受累,寒冷潮湿环境可能诱发疼痛加剧。
2、活动受限:
随着骨赘形成和关节间隙变窄,患者会出现关节屈伸不利的情况。如颈椎骨质增生可能导致转头困难,腰椎病变可影响弯腰动作,膝关节病变则表现为上下楼梯障碍。严重时关节活动伴随摩擦音或卡顿感。
3、局部肿胀:
关节周围软组织因慢性炎症反应可能出现肿胀,触之有压痛。肿胀程度与病情进展相关,急性发作期可见皮肤发红发热,长期病变则表现为关节轮廓增大变形。手指远端指间关节增生形成的赫伯登结节是典型表现。
4、晨僵:
患者晨起或久坐后常感觉关节僵硬,活动数分钟后才能缓解。这种僵硬感源于夜间关节液分泌减少,以及炎症介质堆积刺激。晨僵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是与类风湿关节炎鉴别的要点之一。
5、关节变形:
晚期病例可见明显关节畸形,如膝关节内翻或外翻,脊柱侧弯等。这种结构改变由关节软骨严重磨损、韧带松弛及骨赘过度生长共同导致,可能伴随肌肉萎缩和肢体长度差异。
骨质增生患者日常需注意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荷,建议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饮食上增加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多食用乳制品、深绿色蔬菜及海产品。避免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寒冷季节注意关节保暖,可使用护膝等辅助器具。急性疼痛期应减少剧烈活动,但需保持适度关节活动以防僵硬加重。若出现持续夜间痛、关节交锁或明显功能障碍,需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药物或手术治疗。
骨质增生是否需要治疗取决于症状严重程度和是否影响生活质量。骨质增生可能由关节退行性变、长期劳损、炎症刺激、代谢异常、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无症状骨质增生影像学检查发现骨质增生但无疼痛或功能障碍时,通常无须特殊治疗。这类情况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的生理性退变,建议通过控制体重、避免关节过度负重、适度进行游泳等低冲击运动来延缓进展。定期复查观察变化即可。
2、轻度症状骨质增生出现间歇性关节酸痛或晨僵时,可采用热敷、低频脉冲电疗等物理疗法缓解。配合氨基葡萄糖、硫酸软骨素等软骨保护剂改善关节代谢,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洛索洛芬钠贴剂等外用非甾体抗炎药。需注意避免爬山、爬楼梯等加重关节磨损的活动。
3、中度症状骨质增生持续疼痛伴关节活动受限时,需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非甾体抗炎药控制炎症。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可改善润滑功能,严重肿胀者可考虑关节穿刺抽液。同时需进行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使用护具分散压力。
4、重度症状骨质增生骨质增生导致神经压迫或严重关节畸形时,可能需手术干预。常见术式包括关节镜下骨赘清除术、椎间孔扩大术等,晚期骨关节炎患者可能需关节置换。术前需评估心肺功能,术后需规范康复训练恢复关节活动度。
5、特殊部位骨质增生脊柱骨质增生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时,可能出现肢体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等严重症状,需紧急处理。跟骨骨刺引发顽固性足跟痛者,可考虑体外冲击波治疗。这些情况均需专科医生评估制定个体化方案。
骨质增生患者日常应保持适度运动增强肌肉保护,推荐骑自行车、水中健走等低负荷运动。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控制高嘌呤食物摄入。避免长时间保持单一姿势,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和床垫。症状加重或出现新发神经症状时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