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结石可通过大量饮水、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经皮肾镜取石等方式治疗。输尿管结石通常由代谢异常、尿路梗阻、感染、药物因素、遗传等因素引起。
1、大量饮水每日饮水量超过2000毫升有助于增加尿量,促进小结石随尿液排出。可适当饮用柠檬水等碱性饮品,但需避免浓茶、咖啡等含草酸饮料。排尿时建议使用滤网收集结石以便成分分析。
2、药物排石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可松弛输尿管平滑肌,促进直径小于6毫米的结石排出。双氯芬酸钠栓能缓解结石移动引发的绞痛,碳酸氢钠片可碱化尿液溶解尿酸结石。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体外冲击波碎石适用于直径10-20毫米的肾盂或上段输尿管结石。通过X线定位后,利用冲击波将结石粉碎成小于4毫米的颗粒。术后可能出现血尿、肾周血肿等并发症,需配合排石药物治疗。
4、输尿管镜取石采用输尿管硬镜或软镜经尿道逆行进入,配合钬激光或气压弹道碎石。适用于中下段输尿管结石,尤其对嵌顿性结石效果显著。术后需留置双J管2-4周防止输尿管狭窄。
5、经皮肾镜取石针对大于20毫米的鹿角形结石或体外碎石失败病例。在超声引导下建立经皮肾通道,采用肾镜配合超声吸附系统碎石取石。术后需密切监测出血和感染情况,卧床休息24-48小时。
结石排出后应进行24小时尿液成分分析,针对性调整饮食结构。草酸钙结石患者需限制菠菜、坚果等高草酸食物,尿酸结石患者应减少动物内脏摄入。每日保持适量跳跃运动如跳绳,有助于预防结石复发。建议每3-6个月复查泌尿系超声,及时发现新发结石。
输尿管结石碎石后一般可以睡觉,但需根据术后反应调整体位。体外冲击波碎石或输尿管镜碎石术后,若无明显疼痛或出血,可采取常规卧位休息;若存在腰部胀痛或血尿,建议暂时选择健侧卧位或半卧位。
碎石后早期可能出现轻微血尿或腰部酸胀,此时平卧或健侧卧位有助于减轻患侧压力。部分患者因输尿管黏膜水肿产生排尿不适感,适当抬高床头可缓解症状。术后6小时内应避免完全平躺以防碎石颗粒反流,可间隔变换体位促进残石排出。睡眠时注意观察尿液颜色变化,使用加高型枕头保持上半身倾斜15-20度更利于引流。
若出现持续剧烈腰痛伴发热、鲜红色血尿或排尿困难,需警惕碎石堵塞或感染风险,此时应避免平卧并立即就医。糖尿病患者或既往有泌尿系统感染者,术后睡眠时建议采用分段休息法,每2小时调整体位一次。特殊体质患者如存在脊柱畸形或重度肥胖,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医用体位垫辅助睡眠。
术后24小时内应保持每日饮水量超过2000毫升,睡前2小时限制饮水但不可完全禁水。睡眠时注意保暖避免受凉诱发输尿管痉挛,可穿着宽松衣物减少腹部压迫。恢复期间避免突然翻身或剧烈体位变化,定期复查超声观察排石进度。若出现睡眠中突发疼痛醒转,可尝试热敷腰背部并记录症状持续时间,次日及时向主诊医生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