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肿可能由外伤性因素、高血压性脑出血、脑血管畸形、凝血功能障碍、肿瘤性出血等原因引起。
1、外伤性因素:
头部受到外力撞击是颅内血肿最常见的原因,多见于交通事故、高空坠落或暴力打击。颅骨骨折可能刺破血管,硬膜外血肿常由脑膜中动脉破裂导致,硬膜下血肿多因桥静脉撕裂引起。这类血肿发展迅速,需紧急手术清除。
2、高血压性脑出血: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脑内小动脉硬化变脆,血压骤升时血管破裂形成脑实质内血肿,好发于基底节区和丘脑。这类血肿可能伴随剧烈头痛、呕吐及偏瘫,控制血压是关键预防措施。
3、脑血管畸形:
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先天血管发育异常容易自发破裂出血。畸形血管团结构脆弱,可能在无明显诱因下形成脑叶血肿,青年患者突发神经功能障碍需考虑此病因。
4、凝血功能障碍:
血友病、肝病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凝血机制异常,轻微外伤即可引发迟发性硬膜下血肿。这类血肿症状隐匿,可能仅表现为进行性头痛或认知下降,需及时纠正凝血异常。
5、肿瘤性出血:
恶性胶质瘤、转移瘤等肿瘤组织新生血管结构异常,易发生瘤内出血形成占位性血肿。患者常有慢性头痛加重史,影像学可见血肿周围不规则强化病灶。
预防颅内血肿需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应规律监测血压并遵医嘱用药,避免剧烈情绪波动和过度用力。中老年人防跌倒很重要,居家环境需消除地面障碍物,浴室安装防滑垫。凝血功能异常者需定期复查凝血指标,调整抗凝药物剂量。出现持续头痛、呕吐、意识改变等神经系统症状时需立即就医,头部外伤后建议进行影像学检查排除迟发性血肿。恢复期患者应保持情绪稳定,保证充足睡眠,饮食以低盐低脂、富含维生素K的绿叶蔬菜为主,循序渐进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
颅内血肿清除术主要通过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微创穿刺引流术两种方式实现。手术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血肿位置、体积、患者年龄及基础疾病等因素。
1、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手术适用于急性硬膜下血肿、脑实质内大体积血肿等情况。手术需全身麻醉,在血肿最近颅骨处作骨瓣开窗,切开硬脑膜后清除血肿并彻底止血。术中可能使用手术显微镜或神经内镜辅助操作,对脑组织损伤较小。术后需留置引流管24-48小时,密切监测颅内压变化。
2、微创穿刺引流术适用于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等深部血肿。在CT定位下经颅骨钻孔置入引流管,配合尿激酶等药物溶解血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但需多次CT复查调整导管位置。对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术前需纠正凝血指标。
术后需严格卧床24-72小时,头部保持中立位。监测意识瞳孔变化,预防再出血和感染。康复期配合神经营养药物和肢体功能锻炼,控制高血压等基础疾病。饮食以低盐低脂高蛋白为主,避免用力排便等增加颅内压的行为。定期复查CT评估脑组织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