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造影通常需要通过介入手术完成,主要步骤包括术前评估、局部麻醉、导管插入、造影剂注射和影像采集。脑血管造影主要用于诊断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卒中等疾病,具体操作方式有经股动脉穿刺造影、经桡动脉穿刺造影等。
1、术前评估术前需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检查,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造影检查。医生会询问过敏史,尤其是碘造影剂过敏情况。高血压患者需控制血压稳定,糖尿病患者需调整血糖水平。术前8小时需禁食禁水,防止术中呕吐导致窒息。
2、局部麻醉手术通常在局部麻醉下进行,麻醉部位选择穿刺点周围皮肤。常用利多卡因进行浸润麻醉,能有效减轻导管插入时的不适感。对于不能配合的儿童或特殊患者,可能需采用全身麻醉。麻醉起效后医生会消毒铺巾,建立无菌操作区域。
3、导管插入医生在腹股沟或手腕处穿刺动脉,插入导管鞘建立通道。在X线透视引导下,将导管经动脉系统逐步推送至颈动脉或椎动脉。导管头端到达目标血管后,通过注射试验剂量确认位置。整个过程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防止血管痉挛或穿孔等并发症。
4、造影剂注射确定导管位置正确后,通过高压注射器快速注入含碘造影剂。造影剂随血流充盈脑血管,使血管形态在X线下显影。注射时可能出现面部发热、口苦等正常反应。对肾功能不全者需控制造影剂用量,必要时进行水化治疗保护肾脏。
5、影像采集造影剂注入同时启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连续拍摄脑血管动态影像。通过不同角度投照获取三维血管结构,发现血管狭窄、畸形或动脉瘤等病变。检查结束后拔出导管,压迫穿刺点止血。患者需平卧制动,观察有无出血或血栓形成。
脑血管造影后需卧床休息,穿刺部位加压包扎防止血肿形成。术后24小时内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观察有无头痛、肢体无力等神经症状。日常应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定期复查血管情况,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迟发性并发症。
造影剂一般不会在身体残留,多数情况下会通过肾脏代谢排出体外。造影剂主要用于增强医学影像检查的清晰度,常见类型包括碘化造影剂和钆基造影剂。
碘化造影剂常用于CT增强扫描或血管造影,水溶性高且分子量小,注射后2小时内约75%经尿液排出,24小时内基本完全清除。肾功能正常者极少发生蓄积,检查后建议多饮水加速排泄。钆基造影剂多用于核磁共振检查,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清除,半衰期约1.5小时,无肾功能损害者3天内可排出98%以上。两种造影剂均不与人体组织结合,代谢产物无生物活性。
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延迟排泄,多见于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低于30ml/min时,钆基造影剂可能需3-7天才能完全清除,此时需监测肾功能。对于透析患者,造影剂会通过透析液排出,但需调整透析方案。过敏体质者可能对造影剂成分产生反应,但属于免疫应答而非残留问题。
检查后24小时内每日饮水2000-3000毫升可促进造影剂排泄,避免剧烈运动减轻肾脏负担。如出现皮肤瘙痒、皮疹等迟发过敏反应,或检查后48小时仍无排尿需及时就医。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婴幼儿使用造影剂前应严格评估风险收益比,必要时选择替代检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