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腹膜透析液调整、必要时拔管等措施。腹膜炎可能由细菌感染、导管相关感染、操作污染等因素引起,需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同时加强透析管路护理。
1、抗生素治疗初始经验性用药需覆盖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常用药物包括头孢唑林联合头孢他啶,或万古霉素联合氨基糖苷类。获得细菌培养结果后应调整为敏感抗生素,疗程通常持续14-21天。用药期间需监测血药浓度及肾功能变化,警惕耳毒性和肾毒性。
2、透析液调整急性期可改用低钙透析液减少腹膜刺激,适当增加交换频率维持充分透析。严重感染时可临时加入肝素防止纤维蛋白堵塞导管,必要时在透析液中加入抗生素进行局部治疗。每次换液需严格无菌操作,观察透出液性状变化。
3、拔管指征真菌性腹膜炎、持续细菌性腹膜炎超过5天、隧道感染等情况需考虑拔除导管。拔管后需继续全身抗生素治疗7-10天,临时转为血液透析过渡。二次置管应在感染完全控制后进行,间隔时间不少于2-4周。
4、营养支持急性期应保证每日1.2-1.5g/kg优质蛋白摄入,补充水溶性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合并低蛋白血症时可短期使用复方氨基酸制剂,避免高糖饮食加重腹膜损伤。监测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调整方案。
5、预防复发治愈后需强化患者培训,重点纠正换液操作缺陷。建议每月进行出口处护理评估,长期预防可间断使用抗菌药膏。合并鼻腔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者需予莫匹罗星去定植。糖尿病患者需加强血糖控制。
腹膜透析患者出现腹膜炎时应立即联系透析中心,治疗期间每日记录超滤量、透出液浑浊度及腹痛变化。恢复期逐步增加活动量,避免提重物或剧烈运动。饮食注意限盐限水,优先选择易消化食物减少腹胀。定期复查炎症指标和腹膜平衡试验,评估腹膜功能恢复情况。出现发热或透出液再次浑浊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