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麻醉禁忌症主要包括凝血功能障碍、穿刺部位感染、颅内压增高、严重低血容量及患者拒绝配合等。椎管内麻醉需严格评估患者身体状况,避免操作风险。
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实施椎管内麻醉可能导致硬膜外血肿,表现为术后下肢无力或排尿困难。需术前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计数,必要时推迟手术或选择全身麻醉。穿刺部位存在皮肤感染或脊柱结核时,麻醉操作可能引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伴随发热或脑膜刺激征。需彻底控制感染后再评估麻醉方案。颅内压增高患者如脑肿瘤或脑外伤,椎管内麻醉可能诱发脑疝,出现意识障碍或瞳孔变化。需通过影像学评估后选择替代麻醉方式。严重低血容量休克患者椎管内麻醉会加重循环衰竭,表现为血压骤降或心率增快。需快速补液稳定血流动力学后再考虑麻醉方式。患者精神异常或无法配合体位摆放时,操作中可能发生神经损伤,需充分沟通或改用其他麻醉方法。
椎管内麻醉前应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及影像学检查,评估脊柱解剖结构。术后需监测下肢运动感觉功能,早期发现神经并发症。麻醉后保持平卧6-8小时,避免脑脊液漏引起头痛。穿刺部位保持清洁干燥,观察有无红肿渗液。出现异常神经症状如麻木或肌力下降时需立即影像学排查。合理控制麻醉药物剂量,减少低血压等不良反应。高龄患者更需注意循环稳定,适当减缓给药速度。合并心血管疾病者需加强血压监测,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是口腔科常用的局部麻醉技术,主要用于下颌牙齿及周围组织的无痛治疗。该技术通过阻断下牙槽神经传导,实现患侧下颌牙、牙龈及下唇的麻醉效果,适用于拔牙、根管治疗等操作。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需由专业医生完成,注射点通常位于下颌升支内侧的翼下颌间隙。麻醉起效后,患者可能出现同侧下唇、舌尖麻木感,属于正常现象。操作过程中需严格消毒,避免感染风险。麻醉药物多选用利多卡因或阿替卡因等局部麻醉剂,具体剂量由医生根据患者体重和健康状况调整。注射后可能出现短暂心悸或头晕,通常数分钟内自行缓解。
该技术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包括血肿形成、暂时性面神经麻痹或麻醉药物过敏反应。血肿多因穿刺损伤血管所致,可通过局部压迫处理。面神经麻痹表现为暂时性口角歪斜,一般2-3小时恢复。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发生神经损伤,导致长期感觉异常。对局部麻醉药过敏者需提前告知医生,必要时更换麻醉方案。
术后2小时内避免进食过硬过烫食物,防止咬伤麻木部位。麻醉效果消退后如出现持续疼痛或异常感觉,应及时复诊。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需提前评估风险。日常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口腔检查可减少需麻醉治疗的牙科问题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