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志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并不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它的形成主要与胎儿心脏在胚胎发育时期的结构分化错误有关,而非遗传基因异常。尽管该病较为罕见,但由于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因此需要早期确诊与干预。
1.发病原因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是指主动脉和肺动脉的解剖位置发生异常变化,即主动脉从右心室发出,而肺动脉则从左心室发出,导致全身缺氧血液循环与富氧血液循环无法正常分离。这种解剖结构异常通常是在胎儿发育早期,由于心脏内腔分隔及血管旋转过程中出现偏差所致。
目前的研究显示,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多与非遗传性因素相关,例如母亲妊娠期间感染、接触有害物质(如酒精或药物.、辐射暴露或糖尿病等。虽然遗传是许多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因素,但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与单一基因突变的遗传联系尚未明确证实。
2.临床表现及诊断
新生儿患有完全性大动脉转位通常表现为明显的紫绀(皮肤或粘膜发紫)因为体循环无法有效获得富氧血液。其他症状可能包括喂养困难、呼吸急促或生长迟滞。
确诊需依赖心脏超声、胸片或心脏核磁检查,借助这些影像学技术可以清晰地观察心脏大血管的异常连接关系。某些病例中可能伴随心内膜缺损或动脉导管未闭等其他先天性心脏病。
3.治疗方法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需要迅速干预和治疗,主要依赖外科修复手术。目前常见手术方式包括:
动脉调转术:在新生儿期进行的大手术,用以恢复心脏大动脉的正常位置,是目前的标准治疗方式。
房间隔造口术:通过插入导管在房间隔打孔,暂时缓解血流混合问题,为后续手术提供时间。
修复复杂畸形的个体化手术:针对伴随其他心脏病的病例,由医生团队根据具体病情设计特殊的治疗方案。
术后管理同样关键,患者需要进行密切的心功能监测、长期药物调整以及定期影像随访。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虽然不是遗传性疾病,但它的严重性不容忽视。对于家庭来说,重视孕期保健、避免接触高危环境可以降低胎儿先天性心脏发育异常的风险。在确诊后,及时接受专业治疗以及术后定期随访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的关键。对于患者家属和医疗团队而言,充分的支持和科学管理可以为患儿的健康未来提供更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