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渗血可通过加压包扎、冷敷处理、抬高患肢、药物止血、及时就医等方式治疗。骨折后渗血通常由血管损伤、凝血功能障碍、伤口感染、骨折端移位、抗凝药物使用等原因引起。
1、加压包扎骨折后出现渗血时,应立即用无菌纱布或干净毛巾对伤口进行加压包扎。包扎时需保持适当压力,既能止血又不会阻碍血液循环。若血液渗透外层敷料,无须更换,直接叠加新敷料继续压迫。加压包扎适用于浅表血管破裂导致的渗血,可减少血液流失并降低感染概率。操作时注意避免直接触碰伤口,包扎后需观察肢体末梢颜色和温度。
2、冷敷处理在受伤后24小时内可采用冰袋冷敷止血,每次冷敷15-20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进行。低温能使血管收缩,减缓局部血流速度,帮助血凝块形成。冷敷时需用毛巾包裹冰袋,避免皮肤冻伤。该方法对毛细血管破裂引起的渗血效果较好,但禁用于开放性伤口或皮肤感觉障碍者。冷敷期间需检查皮肤反应,出现苍白或麻木需立即停止。
3、抬高患肢将骨折肢体抬高至超过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出血部位的血流灌注。上肢骨折可用吊带悬吊,下肢骨折需垫高30厘米以上。抬高患肢可配合其他止血措施,尤其适用于静脉性渗血。保持该姿势直至渗血停止,过程中需定时活动未固定关节以防血栓形成。但合并脊柱损伤或休克患者需谨慎采用此方法。
4、药物止血遵医嘱使用云南白药胶囊、氨甲环酸片、凝血酶冻干粉等止血药物。云南白药胶囊可口服促进血小板聚集,氨甲环酸片通过抑制纤溶酶原激活减少出血,凝血酶冻干粉可直接用于创面止血。药物止血适用于持续渗血或凝血功能异常者,但需排除活动性大出血等需手术的情况。使用抗纤溶药物时需监测血栓形成风险。
5、及时就医若渗血伴随脉搏减弱、皮肤湿冷等休克表现,或每小时浸透超过4块敷料,需立即急诊处理。严重血管损伤可能需要血管结扎术或介入栓塞治疗,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时需清创并使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等抗生素。就医延迟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或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转运途中应保持骨折部位固定,避免二次损伤。
骨折后渗血期间应保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出血。饮食需增加富含优质蛋白和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促进血红蛋白合成。每日检查包扎松紧度及肢体血液循环,伤口保持干燥清洁。恢复期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进度,出现发热或渗液增多需警惕感染。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与高渗性昏迷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需通过血糖水平、酮体检测、血渗透压等指标鉴别。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主要表现为血糖升高、酮体阳性、代谢性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则以严重高血糖、高血渗透压、无明显酮症为特征。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血糖通常超过13.9mmol/L,尿酮体强阳性,动脉血pH值低于7.3,常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深快等酮症症状。发病机制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相关,导致脂肪分解产生大量酮体。治疗需快速补液纠正脱水,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控制血糖,同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高渗性昏迷患者血糖多超过33.3mmol/L,血渗透压超过320mOsm/L,但酮体阴性或弱阳性,无明显酸中毒表现。常见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起病隐匿,以严重脱水、神经精神症状为主。治疗重点为积极补液降低血渗透压,胰岛素治疗需更谨慎,同时需防治脑水肿等并发症。
两种并发症均可危及生命,糖尿病患者出现多饮多尿加重、意识障碍等症状时,应立即监测血糖并就医。日常需规律监测血糖,合理使用降糖药物,避免感染、外伤等诱因,保持足量饮水。出现呕吐、腹泻等情况时更需警惕脱水风险,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